8培養正確觀點、進行地理學科思想教育的能力

地理學科承擔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環境教育的重要任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協調人地關係也持續發展的觀點,是責無旁貸的。教師要善於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利用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分析比較、聯係實際、講清道理、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自己獲得結論,自覺理解和接受。

9命題、設計提問及了解學習情況的能力

教師要通過學生的反饋來了解教學效果,調控教學設計。學生聽講的反應、對提問的回答都是必須注意的。教師的設問和命題應以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主,盡量少出現那些簡單機械記憶的提問,而應重在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特別在命題設計方麵,要認真研究,對題型的掌握、情境的設計、立意的選擇、設問的構思,都應仔細考慮。一份好的試卷反映了教師的多方麵水平,教師要知識熟練、思路靈活、聯係廣泛,能從多層次多角度考慮問題。

10分析評議課堂教學和進行地理教育科研的能力

聽課要進行分析評議,這有助於相互切磋、研究交流,也有助於從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去認識一堂課,以便於掌握規律、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教師要多聽課,多參加評議活動,多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以提高分析評議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勇於創新和實驗,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規律,從理論上概括提高,再指導實踐加以印證。教師工作在第一線,掌握大量實踐資料,應通過理論研究豐富學科教學的科研內容,進行學科教育科研,選擇適當課題,撰寫有關教育科研的論文,從而提高自己。

(五)黑板藝術是地理教師的基本功

要做一名地理教師,就必須有一手會默畫板圖的功夫,哪怕是先從局部練起,先掌握一部分圖也好。於是就比較注意觀察,在頭腦中默記,有機會就練。真正把它當成功夫練的是在參加教學工作以後,講到哪畫到哪,講什麼練什麼。

除了板圖還有板畫,它和地圖不同,如景觀圖、原理示意圖,要求教師要理解並進行臨摹,要重點突出能說明問題。應該說我畫板畫得力於上學時對繪畫的興趣,上北師時還參加過美術小組。在教學過程中能畫一些自然或人文景觀,如地貌、植物、動物。或是地理原理形成過程,如地形雨、對流雨、鋒麵雨、岩石風化、褶皺、斷層等,比之用現成的掛圖更生動有動態感。在教學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自己設計板畫進行創造了,這當然需要多瀏覽書刊,捕捉可借鑒的手法,體會一些書刊插圖的設計思想。

除板圖、板畫外,還有板書,也是地理教師要掌握的一項基本功,三者合稱“三板藝術”。板書第一個要求是黑板字寫得工整規範,筆順正確,不能出現錯別字,異體字,正確使用簡化字,扭轉那種以繁體字為時髦的倒退現象;第二個要求是板書要進行設計,根據鑽研教材的結果,或列綱目,或列關係式,或列圖表;第三個要求是板書要能突出教材重點,展示教學進程,係統清晰,文字簡練準確;第四個要求是版麵安排合理,布局美觀恰當。板書不是教材內容的照搬,也不應完全重複課本標題,它應該凝聚著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體會和精心構思。

基本功是人們從事某項工作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是個人行為能力與認識能力的綜合表現。地理教學中的“三板藝術”是地理教師的重要基本功,應該經常進行自我鍛煉,提高技藝,使之臻於熟練,運用自如,而且在應用過程中還要不斷創造,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在“練功”過程中,要紮紮實實、認真訓練、循序漸進、形成特長。我有一個年青的學生經常在身邊裝有一個小本,隨時默繪板圖或板畫,有時看到可供參考的素材,就及時速描下來。他的板圖板畫功夫是比較過硬的,教學效果也不錯。我曾在教研組內專門給年青教師講過板圖和板畫的畫法和技巧,也曾掀起過一陣練基本功的熱潮。

(六)語言的藝術與藝術的語言

教學語言是每個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它是傳授知識、啟發提問、闡明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進行思想教育等一係列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表達手段,當然也是傳遞信息、交流師生情感、陶冶品德等的重要方式。地理教學語言可以分描述性、啟發性、邏輯性、藝術性等多種,它們分別適用於講述法、談話法、講解法、朗誦法等,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應重視語言的設計,平時也要自覺進行語言的鍛煉,以求符合教學語言的要求。我以為語言可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氣質、思想觀點、知識水平,教學語言更需注意講授內容的科學準確、講述知識的豐富充實、教材內容的邏輯係統,敘述事實的直觀形象,當然還要重視其藝術性、啟發性、生動性等。教學語言是一種藝術,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設計,例如講東北的氣候,為了加深對長冬嚴寒的理解,運用東北幾個地點的氣溫曲線圖,一月等溫線圖和季節分配示意圖,引用了“春殘花始豔,秋老麥初芒,嶺積千秋雪,花飛六月霜”的句子,但這些終究距學生生活太遠,應有容易打動他們心理活動、喚起共鳴的生動形象描述,於是設計了下麵一段教學語言:“當嚴冬來臨時,呼嘯著的西北風卷著雪片掠過大地,無力的陽光在地上拖著長長的影子。不怕冷的孩子們在堅厚的冰上滑冰飛跑著,要追趕遠去的雪橇。林邊幾隻馴養的鹿低頭刨食著雪下的草根,遠處傳來了嗡嗡電鋸的伐木聲……”這樣通過景觀描述把嚴寒反映的人和動物的活動展示出來,學生就不是記住數字了。又如過江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四季分明的描述,引用並設計了既有形又有色,既有動又有靜的描述:“春季風光明媚,鶯飛草長;夏季炎風暑雨,稻綠蟬鳴;秋季天高氣爽,穀黃魚躍;冬季瑞雪盈野,麥青豆壯。”使學生聽來語調鏗鏘,想來有如畫麵。本來,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教學語言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應該對培養學生高品位的氣質和人格給以影響。運用藝術的語言進行教學對教師本身也是提高,平時就要講求語言的藝術,加強文學修養,不斷豐富詞彙、發揮想象、進行設計。如在講“長江”時,除運用幻燈片展示虎跳峽、三峽等景觀外,我針對不同幻燈片內容,重新設計了解說語言:“金沙江奔騰在高山峽穀中,兩岸高山壁立千紉,如刀劈斧砍,到雲南拐過萬裏長江第一彎,江水急流奔瀉,傳說老虎曾越過此峽,故名‘虎跳峽’;‘兩岸高峰夾峙、江麵迂回曲折,江中灘礁散布,水流洶湧澎湃,這是三峽總的描述。”瞿塘峽以雄偉險峻著名,四川各支流彙來的江水,被約束在這裏‘眾水彙涪萬,瞿塘爭一門’‘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是這裏的寫照”,“巫峽以幽深秀麗著名,重巒疊嶂、水複山重,‘田野縱橫千嶂裏,人煙錯落半山中’是寬穀窄穀相間的描述”,“西陵峽過去以灘多水急著名,‘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那是曆史上的黃牛峽,今天炸平了灘礁,設置了航標燈,川江已可夜航,將來三峽工程建成,這裏將是高峽平湖的景色了”。又如在描述熱帶珊瑚礁景觀,配合板圖我設計了這樣的語言:“紅珊瑚、白沙灘,碧海映藍天,椰林婆娑、鷗鳥盤旋、點點小白帆”,把學生帶到如詩如畫的境界。在講黃土高原的遠景規劃改造措施時,我邊畫板畫,邊用這樣一段語言進行描述:“遠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平川一片米糧川,千溝打壩聚湫灘;坡窪地裏種牧草,山腰緩坡修梯田;到那時,牛羊成群,綠陰滿山,農林牧副全發展”。此外還可引用一些現代和古代的詩詞融入教學語言,當然要用得恰當,符合教材需要。我對電教手段的解說、設計符合劇情畫麵的語言也很感興趣,在編輯“礦物與岩石”教學電影裏,就是在剪輯影片過程中依據腳本重新設計了解說詞,最後在錄音棚裏合成的。在錄像片“課外活動”,也是在對素材帶進行編輯過程中邊看邊編輯隨之錄音的,我記得不少是即興創造的,如“眼前一道清流,夾岸兩行垂柳,這水是清還是濁,這岸是緩還是陡?”“渠水清清深幾許?放根測繩量數據”“天上星星亮晶晶,數數看,數得清”、“燕子飛去又飛來,桃花謝了還再開,物候小組來揭秘,了解自然的巧安排”這分別是說明水文小組、天文小組、物候小組的畫麵,整個“課外活動”的解說就都是以帶有一定韻律的形式出現的。我以為,教師設計教學語言不僅是詞句上的美,還要在運用中注意語調、聲音、速度、語氣,並運用輕重音、中休等技巧,同時要控製情緒、配合手勢,注意教態和麵部表情等。尤其在進行有關思想教育的語言,要真正能動之以情,教師就要真正有切身體會,而不是空洞無物的說教,這樣才能有感染力,因此教學語言的設計,又和平時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分不開。此外在教學語言中要避免使用非教學語言,要講普通話,克服語病,並重視對比法、排列法等語法修辭技術。要增加語言的藝術魅力,不僅是描述性、藝術性的語言,即使是邏輯性語言,以科學嚴謹的關鍵用語,以精辟入理的深刻分析,同樣可以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在高中課程中是會經常出現的。至於啟發性的語言,則需要循循善誘、啟發思考,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要針對突破的難點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豁然頓悟的地步,更可引人入勝。在教學過程中,對引入新課、承轉銜接、小結鞏固等環節的教學語言,也應在備課時予以認真思考,特別是引入新課需要新穎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