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實驗理論與實踐探索

(一)教師意識與教師形象

作為教師,無論在校內或是校外,無論是在講台上或課下,都在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人格和行為影響著學生,影響著社會。教師既然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程師”,那不論校內校外課上課下都應是一致的,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傳播正確的觀點等都是教師的職能,就應該無愧於教師這個稱號,要不斷形成與這些職能相適應的素質。冰心老人曾說:“教師工作是既光榮又辛苦的職業”,說得何等好啊!對教師工作的意義和生活都概括了,既有鼓勵又有體貼。

具有教師意識,就要時時意識到自己是教師,它既體現了對從事教師工作意義的深刻理解而產生的光榮感、使命感,也反映了要做好這項工作的信心而產生的責任感、自豪感。教師意識是自覺地不斷深化地形成的觀念、認識,它融進了教師的思想和情感中。具體有以下幾方麵:

1敬業、奉獻、為人師表的師德意識

師德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含著對事業、對學生、對工作、對自己、對周圍的人和事的基本態度,熱愛教育、熱愛學生、認真工作、以身作則,時時以之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應該是師德規範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師應作為自覺的行為指南。

2追求、探索、勇於實踐的創新意識

由於現代科技與生產的迅速發展,對現代教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我們的教材內容、教育對象也處於變化之中。因此教師就不能墨守成規憑經驗辦事,必須開動腦筋,不斷創造革新,從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轉變,從單純重視“教”向“教與學”並重轉變,從傳授知識向知識、能力、思想教育三者並重轉變,從單向傳遞向多向交流轉變,從單一培養目標向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並重轉變。在教學中要突破傳統模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探索精神,要結合實際,大膽設想,勇於實踐,不斷創新。

3不斷更新、終身學習的自我完善意識

地理科學、環境科學、教育科學、心理學等知識及現代化教學手段都在不斷發展,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獵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論、新觀點,博采眾長,為己所用,切忌深居簡出、孤陋寡聞,更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更新教育觀念,彌補知識不足。當前世界培養教師的趨勢是在校與在職同時進行,培訓已不限於擴充知識,而是把進修與提高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與教育科研結合起來,繼續教育將為終身學習提供條件。

4教師職能的主導意識與學生地位的主體意識

作為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的作用和履行自己的職能,有一個主導意識問題,即時刻都要想到自己的責任。學生地位的主體意識是指教師要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想法,應相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是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基本關係的認識問題,每位教師都應認真思考。

此外還有講求教學藝術、不斷改進教法的教學精品意識、樹立教育教學及各學科橫向聯係的整體意識,地理教師更應樹立環境意識、空間意識等。

教師意識反映了教師的素質和內心世界,它也會影響到教師的儀表、談吐、教態、作風等教師形象。教師作為群體在社會上的形象是由每位教師的個體組成的,因此教師就要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形象,它會影響教師的威信和教育效果。每個學生都有其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模仿和學習,並且在上這位老師的課時特別認真專注地聽講。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影響學生的因素是在知識內容以外的,這很值得每位教師深思,並應隨時意識到自己的作用。

(二)教師的知識核心基礎與外圍邊緣

一名地理教師在知識掌握方麵應該是既有核心基礎層次,又有外圍邊緣層次。前者主要是地理學科的專業知識,思想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科學的專業知識三方麵;後者則指與本專業有關係的其他學科知識、有助於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知識以及學生感興趣的知識等。

地理科學、環境科學都在迅猛發展,經常有新發現、新理論出現。在一個國家的建設中許多部門。都需要掌握地理知識,如交通運輸、信息通訊、資源利用、能源開發、環境保護、氣象預報、防災減災、工業布局、農業規劃、城市建設、國土整治、人口發展,商業貿易、旅遊休閑等,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就應涉及這些部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知識,顯然原來在大學讀過的內容已經不夠用了,就需要繼續學習,這是提高業務水平的關鍵。

思想教育的專業知識都是在教學教育實踐中學習的,它包括有關德育教育、青少年品德修養、班主任和團隊工作的基本知識,甚至還有倫理學和哲學的知識。我覺得教育這門藝術真是包羅萬象,要想使知識、思想、行為巧妙地結合,教師就要把科學的真理、生動的事實、真摯的感情、未來的希望融在一起,以說服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和知識,思想教育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教師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不斷豐富自己,拓寬知識領域,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譬如與地理學科有聯係的其他學科知識,包括與自然地理知識有關的物理、化學、生物,與人文地理知識有關的曆史、語文、政治等,此外與區域地理聯係密切的生產與生活實際的知識,也是應該了解的。有一年高考地理試題中提到冬小麥返青問題,許多考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其實像這類涉及耕作製度、播種收割等農事安排的知識,地理教師應該給學生講。北方學生應該了解早稻晚稻的插秧收獲時期和什麼是“雙搶”,南方學生也應該知道冬麥與春麥的播種、收割時間,以及什麼是“三夏”大忙等。對於主要工業生產部門也應了解一些基本知識。還有某些社會生活的常識,教師不僅應掌握,也要告訴學生,如看交通圖、查行車時刻表等。

地理教師還應具有廣泛的藝術情趣和愛好,自覺培養對自然和文化景觀的鑒賞能力,提高文學藝術方麵的修養,有條件還可鍛煉古文與古詩詞的功力,這些都有助於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語言更生動形象。

教師要把核心基礎知識當作“根據地”,把外圍邊緣知識當作“遊擊區”,要擴大“遊擊區”以鞏固“根據地”。教師有多方的才藝和淵博的知識,思路開闊,施教靈活,不僅有助於教材的理解與表達,而且也會獲得學生的崇敬與喜愛!

(三)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結構

1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就要備好課,首先就是鑽研教材,包括對課本、地圖、教學大綱及有關教學指導書、參考資料的閱讀,理解教材就是先弄懂課文內容,理出係統,對文字、圖像、作業認真研究;分析教材要找出重點難點,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背景和有關聯係,還要分析教材的結構、規律、概念等;處理教材是對教材的組織加工,列出綱要圖示,定出取舍增刪措施。鑽研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要多思考、勤實踐、相互交流、進行研究,自覺提高這項基本教學能力。

2設計教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的能力

教師應了解學科教學方法的結構、性質、分類、功能及相互間的聯係,要研究設計教學方法的步驟、學生的認識規律、各項教學原則等。對教學過程、教學語言、板書等也應考慮。對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結合學校條件,學習掌握和運用。設計教具和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必須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這也是發揮教師創造性的一個方麵。教法還應包括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結合具體知識內容要考慮學法指導。

3觀察、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教師要了解教育的對象,就要注意觀察和研究學生,包括對一般情況的了解,如年齡特征、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家庭與社會的影響,還要了解個性差異、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各個方麵。了解方式除閱讀有關材料外,更多的是靠交談、課堂提問、觀察、接觸、作業試卷等。與同學、家長、教師的交談也可了解。了解過程中要結合教育,了解的目的也在於因材施教,通過反饋調控教育教學活動等。

4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教學過程中的組織教學、課內的演示、實驗、觀察、課外的參觀、考察、調查訪問等活動,都需要教師的組織能力,有時還需要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地理教師還應具備上好選修課和開展課外活動的能力。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認真計劃、明確目的、提出要求,讓學生了解活動方式和程序,並發揮幹部的組織作用。

5實驗、演示和製作模型、圖表的技能

地理教師需要具備動手實驗和製作簡單教具的技能,如演示地球儀、等高線模型、堆塑地形模型、繪製地圖、圖表、投影幻燈片等,這些技能的掌握,直接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

6準確、精練和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語言是傳遞知識信息、啟發積極思維、進行思想教育、交流師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學語言要準確、科學、邏輯性強,要精練、明確、簡潔、要生動、形象、直觀、具有啟發性、感染力,這就要深鑽教材、豐富詞彙、進行語言設計,並加強語言鍛煉,運用語言技巧,在讀音、吐字、聲調、語氣、速度等方麵下功夫。這是一項教學基本功。

7開發智力、進行能力培養與思維訓練的能力

開發學生智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地理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能力,這是智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是需要通過設計問題進行訓練的。由智力要素相互組合形成各項具體能力,如理解原理、閱讀課文、分析地圖和圖表,從事地理實踐活動,獲取地理信息等。最高層次的能力應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概括特征、總結規律、分析地理事物間聯係、評價人地關係、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等。地理教師要豐富學生的知識並不斷設計問題以進行思維訓練,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設計問題的水平,才能適應開發智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