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少年氣象觀測活動的探索

一、氣象觀測活動的組織和內容

少年氣象站的觀測員,是初二、初一的學生,采取自願報名,班主任同意,並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由教研組選擇思想品質好,學習成績優良,身體健康,對學習地理有興趣的學生來擔任。全站有14名少年氣象觀測員(初二小組)和16名預備觀測員(初一小組)。設站長一人,共分三個組,即觀測組、預報組和資料組,分別負責。每天的氣象觀測由初二小組成員輪流值班,按照一星期七天分組,每天一組,共分成七個組,每組兩人,並帶預備觀測員2~3人,按規定時間每天三次(7點、13點、17點)進行觀測。觀測的項目有:氣壓、幹球溫度、濕球溫度、最高溫度、最低溫度、風向、風速、降水、雲狀和雲量以及天氣現象等。將觀測得的數據,及時記錄在觀測記錄簿上,每天進行一次整理計算。中午,收聽氣象台有關天氣形勢的分析廣播,傍晚由預報組和當天的觀測員一起研究天氣情況,並負責作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填寫天氣預報牌,同時作出記載,以備檢查。如遇重大的天氣變化,除在預報牌上公布外,及時與學校廣播室聯係,向全校廣播。

每個月的觀測記錄,及時進行分類整理,並繪成統計圖表。這項工作,要求細致、認真,專門挑選資料組的兩個同學,給予一定的技能訓練,並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現在,已經繪製了1982年10月到1983年9月的觀測記錄統計圖表。

除了正常的觀測活動之外,我們還開展了學習、科研等多種活動:

①舉辦氣象知識講座。每周在學校統一規定的課外活動時間,由指導老師或邀請專業人員係統地講解有關氣象觀測和預報的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水平。並組織參觀省氣象台,以擴大眼界,豐富知識。

②寫天氣日記。要搞好預報,必須掌握天氣變化的規律。這就要求經常留心天氣的變化,注意天氣特征(陰、晴、雨、雪、風、雲、冷、熱和其它天氣現象)。我們提倡少年氣象員人人寫“天氣日記”,每天從早到晚,留心觀察天氣起了哪些變化,隨時記載下來,以供研究預報時參考。天天如此,持之以恒,就會積累有用的天氣變化資料和寶貴的看天經驗,而且養成經常留心天氣情況的好習慣。

③搜集並應用天氣諺語。天氣諺語是勞動人民在實踐中長期觀察天氣變化積累的經驗,很多是有科學根據的,對於預報地方性天氣,幫助很大。我們多次發動學生廣泛搜集,共得二百多條。經過去粗取精,分類整理,選擇其中69條,作了簡明的科學解釋,編印成冊,人手一本,作為學習資料。在編製預報時,應用天氣諺語,曾取得很好的效果。當然天氣諺語,有一定的地區性和季節性,應用時不能盲目搬用。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觀測所得的各種征象,進行綜合分析,靈活運用。

④製作土儀器,搞科學試驗。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能啟發學生手腦並用,理論與實踐結合,也有助於預報天氣。如利用食鹽發潮的原理,製作“棉球晴雨儀”,曾獲長沙市1982年青少年科技成果二等獎。

⑤與外單位協作,搞科學試驗。1983年曾與長沙市北區防疫站環保科協作,進行了酸雨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