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學地理教材一般可分為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兩部分工作,前者是對一部教材外部環境和整體的結構、功能的分析,後者是對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章、節或一課時教材)的特點、結構和功能的分析。它們是彼此相互聯係,但又相對獨立的兩種工作。以下分別介紹兩種工作的具體方法、步驟。
一、中學地理教材的宏觀分析
宏觀分析又稱整體教材分析,是從中學地理教材的整體出發,分析教材產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體結構、教材資料儲備的過程。旨在使教師從整體上了解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目的和實際具有的教育功能。宏觀分析主要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1了解教材的時代背景
由於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一定的科學技術基礎,必然產生與之適應的教材,所以,了解編寫教材的時代背景,就成為教師認識教材目的、評價教材的基礎。同時,還有助於教師掌握和使用教材。例如,高中地理是在人地係統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時代產生的。由於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生產的不斷發展,致使一個個環境問題接踵而來。人類被迫重新認識和研究環境——環境科學應運而生;社會需要教育自己的成員,尤其要年輕的一代了解和愛護環境——環境教育在各國出現。在我國,高中地理正是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產生的。因此,它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了解這一時代背景,教師會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產生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因為他們明確了自己的工作是關係著國家、關係著人類的今天和未來;了解這一背景,還會有助於教師明確和把握高中地理教材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特點。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部教科書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往往產生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現象。因此,研究分析教材在使用時的時代特點,即現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狀況以及它們對地理教學的要求,也是整體教材分析的重要任務。因為教育必須為社會、經濟服務,要適應並滿足它們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教師隻有在了解這些要求時,才能正確評價和準確使用這部教科書。例如,近數十年來,全球性的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運動日益高漲,地理教育為適應這一趨勢就必須加強人文地理教育,用以提高學生認識與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但現行高中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卻顯得較為薄弱,因此就必須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加以調整,以便使高中地理教學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分析教材的時代背景,實質上就是了解時代的特點及其對地理教育的要求。然而,時代的特點十分廣泛,我們隻能有重點地進行了解和分析。一般說來,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可基本滿足背景分析的要求:
(1)了解、學習國家對教育的方針政策,包括國家製定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的工作部署,以及對上述各項內容的解釋性的講話和文章等等,所有這些文獻集中反映了一個時期內,國家的社會經濟對教育的要求,是我們分析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比如當前國家教委向普教戰線發出的,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號召,就應成為進行地理教材分析的重要指導思想。
(2)了解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水平,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科學的最新理論、最新觀點,以及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和改革經驗。如我國普通教育,尤其是地理教育中湧現出的大量的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研究的教改經驗,他們的教改思想和教學方法對地理教材分析是有啟發作用的。
(3)了解地理科學的發展水平,其中主要了解對地理教育有影響的地理科學的新理論和新觀點,地理科學的新動態和成果。例如,現代地理學的人文傾向及積極參與社會持續發展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地理教育的方法論,進而對地理教材分析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分析教材的內部結構
教材的內部結構是指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排列順序與組織形式。這種排列順序和組織形式是依據一定的邏輯聯係形成的。由於各種地理教材的目的不同、內容各異,所以它們的結構也不盡相同。分析地理教材的內部結構,不僅有助於了解教材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而且利於認清教材的整體功能,為正確使用教材提供依據。
確定地理教材的內部結構時,首先應劃分教材的組成部分;其次根據它們的邏輯聯係確定排列順序和組織形式;最後用圖解形式建立起該教材的結構模型。通過這一分析過程,一般就可以認清教材的內部組成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進而明確教材的整體功能。通過這種分析,不僅有利於教師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內容,而且便於教師理解初中地理教材的特點和整體功能。例如,從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順序看,初中地理三部分知識的安排是①地球、地圖;②世界地理;③中國地理。一般認為這種安排違背了“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但從它們之間的認知關係看,這種安排卻符合由一般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即先學習一般規律,再學習具體特點的認識過程。在這種學習過程中,便於學生運用已掌握的一般規律獨立地認識具體的地理特征。根據初中教材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演繹推理教學方法的應用,亦即先學習地理規律或一般特征,再運用規律或在一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導出某一地區的具體地理特征。使用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起初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卻利於培養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此外這種教材的安排還能保證學生在掌握了比較充分的準備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較再學習中國地理,因而對學生深入認識祖國的地理特點,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和國情觀念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3資料儲備分析
所謂資料儲備就是指教師平時積累的地理教學所用的材料,而資料儲備分析則是根據教材的實際功能及教學實際需要,確定補充或改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資料的範圍和途徑的過程。分析教材的資料儲備基於以下原因:
(1)一部教材很難適應各種類型的學校和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因此,對教材的適當補充和改組是必須的;
(2)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趨勢,在可能的情況下,要求在地理教學中盡可能擴大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係,將有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
(3)一種教材編寫後,在使用期間很難適應科學技術、教育理論及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因此,要對教材加以更新、完善。
為了確定搜集資料的範圍和途徑,首先要分析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聯係對象。這是因為,中學地理教材的外部聯係非常廣泛,如果不加選擇地去搜集資料,將會過於繁雜而不易整理與應用。例如,經過分析比較,可以確定高中地理主要的外部聯係有三個方麵:一是與實際生活的聯係,包括發生在現實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與地理有關的各方麵知識;另一是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係,這種聯係簡稱為科際聯係;第三方麵則是與初中地理教材的聯係,包括重疊與加深等。
當確定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聯係對象之後,就要進一步分析該教材與各外聯對象之間的關係。例如,高中地理與實際生活方麵的知識相互聯係,就可以獲得更多知識,以豐富和完善教材的內容。同時,高中地理的理論知識又可以指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實際生活知識;高中地理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聯係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麵高中地理教材可以從其他學科獲得研究地理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麵其他科學知識又可以從高中地理教材中找到應用的場所。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明確教材需要補充的材料範圍,再根據這個範圍去尋找並確定材料的來源,從而能夠有目的、有計劃、經常性地搜集、積累和整理有關的資料,以備教學中使用。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冊)與實際生活知識的聯係中,就需要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人口增長以及環境問題等等方麵的資料。為此,我們就應選擇幾種能提供上述知識的報刊或書籍,作為摘取資料的主要對象。
綜上所述,中學地理教材的宏觀分析為教師從背景和整體認識教材,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通過宏觀分析,教師就能夠在較高的認識水平上掌握和使用教材,為發揮地理教材的整體功能,全麵完成中學地理教學任務起到一定的保證作用。
二、中學地理教材的微觀分析
微觀分析又稱局部教材分析,是指對於一部教材局部的知識內容進行分析,揭示其內部聯係、外部聯係及各種教育功能的過程。由於局部教材的類型不同,有單元、章、節、課之分,其範圍也不相同,因此,微觀分析方法也有區別。但是,它們的基本分析程序和方法大致相同,下麵以分析一章或一節教材為主,說明中學地理教材微觀分析的步驟和方法。
1劃分教學因子
教師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將局部教材劃分為若幹組成單位,這些局部教材的組成單位就是該局部教材的因子。在各種局部教材的因子當中,一節教材或一堂課教材的因子是教學中最基本的知識單元,故又稱教學因子。
正確劃分教學因子是教學過程中的基礎工作,它不僅體現了教材內容的知識聯係,而且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對於同一教材劃分教學因子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是都必須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劃分。所謂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就是指劃分教學因子時要體現知識的科學體係。例如,在劃分初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氣溫分布和溫度帶”(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第三冊)一節的教學因子時,除可按照課文的黑體標題劃分為:
(1)冬季南北氣溫懸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3)溫度帶
等三個教學因子外,還可以劃分為:
(一)氣溫的分布
(1)冬季氣溫低,南北溫差大
(2)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3)青藏高原冬冷夏涼
(二)溫度帶及其分布
(1)溫度帶的劃分
(5)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等五個教學因子。這兩種劃分教學因子的方法都體現了知識的科學體係,第一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突出本節教材的重點知識,第二種方法則有利於知識的條理化。所謂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就是在劃分教學因子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水平。例如,上例中的第二種劃分方法就更適用於學生獨立學習能力水平較低的班級教學中。
合理劃分教學因子,不僅能夠體現教材的知識體係、符合教學實際要求,從而利於進行教學;同時,還應強調指出,它還是進行以下各項微觀分析的必要準備,因為其他各項分析大都是以教學因子為單位的。
2分析教材的內部聯係
局部教材的內部聯係主要指因子內部及各因子之間的知識聯係,而這種聯係又主要指知識之間的邏輯聯係,即在認知過程中的聯係。通過對各因子內部及其之間邏輯聯係的分析,就可以弄清教材的結構。可見五個教學因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係。有了清晰的知識聯係,就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係統化的科學知識,利於學生記憶和應用知識,進而發展學生的智力。
教材的內部聯係除前述知識的聯係外(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內部聯係),還包括教材表述形式間的聯係,即在檢索、課文、圖像、作業之間的聯係。通常在微觀分析中主要分析課文、圖像與作業之間的配合是否恰當,是否能夠發揮最佳的教育功能。一般教科書中,課文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圖像一般起直觀形像的輔助表述作用,而作業則主要為檢查和鞏固知識。但是,書中的這種聯係,是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教科書中各種表述形式的數量而加以變更的,當然這種變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節“地球的內部圈層”教材中有三幅圖,它們所反映的內容已基本上涵概了本節教材的重點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完全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識讀、分析圖表來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而本節的課文,除第一自然段可作為分析圖表的理論基礎(講述如何應用縱波與橫波在傳遞過程中的差別分析地球內部結構)以外,其他課文主要用作對學生分析結果的補充、檢驗與總結。本節練習部分的數量不足,可適當編製一些問題,用以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圖表的活動。通過這樣的調整,建立起來的教材三種表述形式之間新的聯係——圖表為主、課文為輔、練習引導,不僅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利於提高學生的識讀分析圖表的能力,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目前有些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書(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在表述形式上已經改革,大量增加了圖表及練習的比重。對於這類教科書則更應從它們在教學中的地位、教授的方法和順序等方麵,認真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否則會仍然沿襲單一以課文為主的教學形式,進而削弱了圖表與練習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