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探索

利用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應從領會大綱的整體精神和貫徹大綱的具體要求這兩個方麵去做,二者不可偏廢。

一、領會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與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是製訂地理教學大綱的依據,是地理教學大綱精神實質的集中概括。確定地理教學目標首先要領會和體現大綱的指導思想。

1《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以下簡稱初中大綱)的指導思想與初中地理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教學大綱是基於長期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從90年代初期試用的。領會貫徹這個大綱的指導思想,才能準確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學目標。

(1)初中大綱體現了地理學科在義務教育中的特殊職能。充分體現地理學科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宗旨的特殊職能,是初中地理新大綱最根本的指導思想。與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前的初中地理相比,教學目標應當更具普及性,麵向全國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初中年齡段的學生;應當更加完整,無論區域地理還是係統地理,都要有作為人生發展基礎的教學內容相對完整性;還應當利於素質教育,要充分體現地理教學所能達到的全麵素質教育目標,同時要和高層次地理基礎教育目標有嚴格的區別。

新初中大綱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在初中諸學科中最為齊全的教育功能。初中地理課程、章節乃至課時,教學目標不但在高級層次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品德目標)應當完整,而且在次級層次上(各類地理知識,地理觀察、想象、思維、記憶能力,地理技能,國情國策、正確的全球觀、辯證的人地觀、個性品德教育,地理野外教學體係,地理審美教育等目標)也應當完整。

新初中大綱還體現了減輕地理學習負擔、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改革思想。地理教學目標應當從區域知識的完整性向人地相觀綜合性轉變,從內容多層次向重點突出轉變。減輕負擔決不是降低要求,教學目標應當精簡和提高。

(2)體現地理學社會功能的新發展

初中大綱突出的指導思想是,從當代地理學社會功能的新發展出發,更新學校地理教育的觀念和內容。地理教學目標也應當隨之而更新。

初中大綱以人地關係為主線,圍繞這條主線組織教學內容。無論是總論還是分論,乃至課時,教學目標都應當圍繞這條主線來擬定。

初中大綱重視係統地理與區域地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融彙貫通,增加人文地理的比重和要素。教學目標應注意綜合性和人文特點。

初中大綱以人地協調、持續發展為最高層次的內涵概括,以此體現地理學的最大社會功能。教學目標也不能停留在人地關係一般描述的水平上,應當提高到闡述主動協調人地關係、追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度上來。

2高中地理新大綱的指導思想與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確定

高中地理新教學大綱是基於恢複十來年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和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大綱,啟動於1994年的試用教學大綱,改革力度頗大。這個大綱麵向21世紀,體現我國地理教育的現代化。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領會新大綱的指導思想,才能確定高中地理教學目標。

(1)體現地理學科對高層次基礎教育的特殊職能

充分體現地理學科對初中後高層次基礎教育宗旨的特殊職能,是高中地理新大綱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新的高中地理必修課程是高中文科、理科和實科的共同課程。因此,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水平應當具有相當的高度,提高對於地理理論的要求,使地理學科真正成為較高層次職業和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礎。

這一指導思想要求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處理好提高和基礎之間的關係。除了教學內容與初中地理不能重複外,思想方法上也要有更高的要求。新大綱將“基本訓練要求”改為“智能訓練要求”,但心智訓練的思維方法不易具體列出。製訂教學目標時,應注意把較高程度的邏輯思維類型和訓練方法確定在具體知識內容和智能訓練內容的範圍內。與此同時,教學目標也要注意不應做超越大綱的拓寬和加深。

與原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相比,新高中地理教學大綱減少了非地理性的教學內容,加強或增補了人地關係教學內容。相應地,教學目標也應加強地理性,突出人地關係主線,舍棄非人地關係的地理分支的教學內容。

(2)體現地理科學的新發展

高中地理新大綱的指導思想要求高中生了解地理科學的新發展。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應當重視地理科學新發展,體現更新地理觀念和地理內容。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運動觀及物質能量流動的地理意義,資源觀及自然環境各部分的資源和災害,係統觀及自然環境各部分的要素之間的聯係,區域觀及各種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等,即使大綱羅列不夠詳盡之處,教學目標也應注意到。

同樣地,高中人文地理部分的生態觀及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區域觀及各國各地區人類活動的不同模式,係統觀及聯係(交通、通信、商貿、服務等),活動對人地關係的作用等,也應受到教學目標的關注。

地理科學的新發展重在全球性問題和人地觀,重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觀,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均應重視這些新觀念及其新內容。

二、落實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與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包括初中、高中的教學目的,年級教學目標,各部分教學要求,以及各章的知識要求,基本訓練或智能訓練要求,思想教育要求。大綱的具體要求是分層次體現大綱指導思想的,是確定分層次教學目標的具體依據。由於大綱具體要求的表述形式或高度概括,或過細分解,或上下層次分工而不重複,且缺課時這一層次,在確定實用的各層次教學目標時,還應當對照大綱的指導思想,依據大綱具體要求,作一些闡明、概括、綜合、分析等工作。

1落實大綱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確定學年和學期的教學目標

由於初中、高中教學大綱的改革呈滾動式展開,兩個大綱的體例、措辭不盡吻合,依據大綱具體要求時,應重其實質而非其形式。

(1)初中地理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與學年和學期教學目標。確定初中一年級地理教學目標時,依據初中地理教學目的、地球地圖和世界地理或中國地理兩部分的教學要求,並貫徹初中大綱指導思想統籌考慮。一般按知識、能力、德育美育三大項來表述教學目標。知識方麵,地球地圖部分隻是初步知識,但以後要用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中;世界地理或中國地理部分包括具體體現全球和分國分區的人地關係特征的基礎知識。能力方麵,地理技能可以概括為閱讀、填繪和分析地圖、景觀圖、統計圖等地理圖像,以及初步的演示和收集資料等能力,地理智能則應突出空間想象、人地關係綜合分析、區域綜合分析與比較等能力。德育美育方麵突出辯證的人地觀、物質運動觀、全球觀以及人地和諧美、地理景觀美等教育。學年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比大綱教學目的詳細,比部分教學要求概括。學期教學目標比學年教學目標詳細,有所具體分工,並逐期有所提高。例如,下學期應加強學生演繹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

(2)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與學年和學期教學目標。新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包括高中一年級必修課和二、三年級文科選修課在內。新大綱將原來的學年教學要求概括為學年教學目標。為實際運用方便,可以綜合大綱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再擬定學年教學目標。知識方麵加以概括,突出自然環境特征、全球性問題的人地關係實質等。能力方麵應具體強調考察、實習、調查、運用各種地理圖表等技能,綜合分析、判斷推理、遷移應用、評價創新等智能。德育美育方麵,應加以綜合,落實到科學的人地觀與可持發展觀念、知國(國情、國策、國力)愛國、人地協調美等項教育上。學期教學目標則有所分工,上學期側重人與自然環境,下學期不但側重人文環境,還要提高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綜合上。

2落實大綱各章教學要求,確定章節和課時的教學目標

繼初中地理新大綱各章教學要求具體劃分層次之後,高中地理新大綱各章教學要求也具體劃分了層次。大綱的這一改進,為地理教學準備中確定章節和課時教學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

(1)大綱各章節教學要求與章節教學目標。新大綱各章規定了教學內容要點及其知識教學要求,分解很細。確定章節知識教學目標時,要加以概括,突出重點。例如,南亞一章知識教學目標的表述形式之一:了解南亞範圍和自然環境及其對經濟文化的影響,理解氣候特點與經濟特征;了解印度的麵積、人口、資源、文化,理解農業發展條件和工業的發展。

新大綱各章規定了基本訓練要求或智能訓練要求,可以從中提煉出章節能力培養目標。例如南亞一章能力培養目標的表述形式之一:培養讀圖填圖、收集景觀圖的技能和初步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記憶能力。

新大綱各章還規定了思想教育要求,可以提煉和補充,成為章節德育美育目標。例如南亞一章德育目標的表述形式之一:形成因地製宜發展經濟、控製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的觀念。

節的教學目標基於章的教學目標而進一步具體化。

章節教學目標也可以采用綜合大綱分項要求的表述形式。

(2)大綱各章教學要求與課時教學目標。地理課時教學目標是地理教學目標體係中的最低層次。確定課時教學目標要處理好內容具體明確與表達精練之間的矛盾。既要將大綱各章教學要求具體化,又要突出其中的個別重點,不能麵麵俱到。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大綱有深刻、係統的理解。

以高中地理新大綱陸地環境一章中“陸地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和能湧”一節為例,這一節是1課時。大綱教學要求:“了解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特征、組成、屬性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般地說,大綱教學要求的層次愈高,教學內容愈重要,要求理解和應用的內容比要求了解和記憶的重要。但考慮到地理學科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並重的特點,有時要求層次低的內容也可能是重點。如該課時所要求“了解”的各項,就屬於學年知識教學目標中“自然環境各組成部分……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可見其重要性。

大綱智能訓練與思想教育要求中涉及的內容一般也比較重要。上例這章中專門列出“綜合分析:舉例說明陸地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項。另有一項也涉及到:“樹立人類對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觀點”。由此判斷該課時內容屬於重點,尤其是其中的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該課時中的重點。

從大綱前後聯係來看,各種資源及其性質在前麵陸地組成要素、水循環等處有所涉及,各種資源對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則對後麵的產業區位、資源問題有影響。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該課時屬於高中地理課程重點,資源與人類關係確是課時重點。

從課時重點內容出發,分項確定課時教學目標。該課時知識教學目標:了解各種陸地資源的性質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能力培養目標:培養綜合分析能力、舉例說明能力:德育目標: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也可以綜合表述課時教學目標。如上述課時教學目標的綜合表述可以是:了解各種陸地資源的性質,舉例綜合分析它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觀念。分析和使用地理教材的探索

分析地理教材是教師了解教材特點、明確教材的教育功能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教師有效地使用教材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工作。因此,分析地理教材的技能就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基本功。教師為了提高分析地理教材的能力,除不斷加強教育理論與地理專業知識的進修外,還必須掌握正確的分析地理教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