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常通過複習檢查學生學過的有關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引入新課。這是由於新舊地理知識、技能、方法之間有聯係,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支撐點,成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使學生從已知到未知,擴大、深化知識。

有時從學生生活經驗導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有時從演示標本、模型、圖像導入,從生動的直覺到抽象的思維。有時巧設“疑陣”導入,誘發學生破疑的好奇心。有時從解難題導入,使學生知難而進……可見“導入”的內容、方式是千變萬化的,因人、因地、因時、因材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要講求教學實效。因此,在內容上要因材施導;在方法上要因人而異;在方式上要自然貼切;在時間上要恰如其分。這是千式百樣“導入”的共同要求。

二、地理課的核心部分

一堂地理課的開場白和結束語固然要設計好,地理課中間學生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核心部分,更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內容多少、深淺、難易的把握,教學方法的擇優,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形式的構建,教學順序的安排等等,都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師的特點,揚長避短,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的安排有時會經過多次調整,甚至推倒重建。有責任心的教師會經常修訂教案,不斷改進教學過程。所謂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隻能理解成在目前水平和條件下比較理想的選擇。

有位教師在“地球上的五帶”一課中,根據學生學習心理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把全課劃分為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6個環節。

1揭示學習要點,引發學習動機(導入內容略)

2積累感性材料,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映示“地球五帶”投影片底圖,引導學生觀察,並回答下麵的問題:

地球上分為哪五帶?五帶是怎樣劃分的?

〔要求學生記住五帶的名稱和劃分五帶的四條緯線的名稱及其緯度〕

教師疊映七大洲複片Ⅰ,要求學生回答下列問題:〔進一步落實五帶的劃分、位置和範圍的知識和應用能力〕

(1)哪兩個大洲大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非洲和南美洲?)

(2)哪三個大洲大部分在北溫帶?(亞、歐、北美)其中哪個大洲沒有熱帶(歐洲)?哪些大洲跨寒、溫、熱三帶(亞、北美)

(3)我國的領土大部分在哪個帶?(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在什麼帶?(熱帶)

(4)哪三個大洲的南部在南溫帶?(大洋洲和非洲、南美洲)

(5)哪個大洲絕大部分在南寒帶?(南極洲)

教師疊映“五帶代表性動植物”的複片Ⅱ,要求學生回答下列問題:〔運用景觀圖,增強對五帶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1)熱帶地區的自然景觀怎樣?(有的地區森林茂密,叢林中棲息著大象、猿猴等動物;有的地區高草稀樹,生長著斑馬、羚羊等動物;有的地方植物稀少,一片荒漠)

(2)熱帶地區的氣候有什麼共同特點?(終年炎熱,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

(3)溫帶地區的自然景觀有什麼特點?(溫帶森林裏有老虎等猛獸出沒,溫帶草原上放牧著大批牛羊,溫帶沙漠裏有駱駝等,冬季,大部分樹木落葉,草場枯萎)

(4)溫帶地區氣候變化與熱帶有什麼明顯的不同?(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

(5)寒帶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熱帶、溫帶有什麼不同?(常年冰雪覆蓋,一片銀色世界。南極洲的企鵝為寂寞的冰雪世界帶來生機。北極熊等動物有很厚的脂肪抵禦寒冷氣候)

(6)寒帶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全年寒冷,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涼)

3觀察思考,探求原因

在同一地球上,為什麼熱帶全年高溫,寒帶終年寒冷,而溫帶寒來暑往、春去秋來、冷暖適中?

教師疊映“地球上五帶的陽光照射情況”的複片Ⅲ,引導學生觀察各帶陽光照射的不同狀況,並思考下列問題:

(1)兩束同樣寬度的陽光,照射在赤道附近和南極附近,它們的麵積大小是否一樣?(不一樣)哪個地帶陽光照射的麵積小而熱量集中?(赤道附近)哪個地帶陽光照射的麵積大而熱量分散?(南極附近)

(2)為什麼熱帶氣候炎熱而寒帶寒冷?(熱帶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單位麵積上得到的熱量多,因而氣溫高。寒帶陽光斜射得厲害,單位麵積上得到的熱量少,因而氣溫低)

(3)地球上各地獲得大陽熱量的多少,與緯度的高低有什麼關係?(緯度低,地麵得到的熱量多;緯度高,地麵得到的熱量少)

(4)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一天中和一年中陽光照射角度的大小與天氣、氣候冷熱的關係?(在一天中,中午的陽光照射角度比早晚大,氣溫就高;在一年中,夏季中午的太陽光照射角度比其它季節大,氣溫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