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過程設計的實驗探索

一、地理課的導入

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猶如小說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樂章的“前奏”。“導入”起著集中注意,醞釀情緒引起興趣,激發動機,帶入情景,切入主題等作用。使學生初步知道學什麼,誘發求知欲望;了解為什麼要學,明確學習目標。

一堂課的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經驗的地理老師,十分重視並精心設計課的“導入”這一起始環節,力圖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架設起教與學之間的橋梁,打開地理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通道。

淮南七中特級教師徐建濱,在教學“地球和地球儀”時,是這樣引入新課的: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在同一時間內隻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雖然我們大體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但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球形體,怎樣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這是本堂課所講的主要問題。”聯係學生生活經驗的局限,點出本課的主題,為下麵講述“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作了鋪墊。

接著,徐老師以“在宇宙中看地球——蔚藍色的大球”為題,作了如下的敘述:

“1961年4月16日,蘇聯‘東方一號’載入宇宙飛船在繞地球飛行時,宇航員加加林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的全貌。他禁不住歡呼:啊!地球原來是這樣一個蔚藍色的大球”。

再以“在月球上看地球——它又大又亮”為題,作了如下的敘述:

“1969年7月16日,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登上月球……宇航員在月球上回頭望,看到又大又亮的地球懸在漆黑的天幕上。”然後引入“在衛星照片上看地球”的話題。

不識地球真麵目,隻緣身在地球中。徐老師巧妙地設計了兩則科學小故事,構通天上和人間,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出地球,進入太空,遙望地球全貌。

某中學老師,在教學“日本”時,有這樣一段開場白:

“同學們,前不久電視台播放的《排球女將》、《血疑》等電視連續片,是哪個國家拍攝的?”(學生齊答:日本)教師抓住社會影視熱點,轉化為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教師接著說:“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出示“亞洲地圖”),如果我們從上海乘飛機,越過東海,隻要二個多小時就可到達日本首都東京了。中、日兩國人民有著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曆史……今年九、十月份,將有三千名青少年應邀來我國進行友好訪問,其中有一部分日本朋友,還要到杭州來參觀訪問,和我們一起聯歡呢!(學生活躍)我想,同學們一定很想了解日本的地理概況。”

教師恰當地運用新聞和曆史材料,縮短了異國與本國本鄉的距離,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習對象具有親切感。

一位教師在教學“加拿大”時,先出示一麵國旗。問學生:“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有幾位學生說:加拿大)“國旗上左右兩個紅色的長方塊表示加拿大東西瀕臨的海洋?”(出示“北美洲地圖”)“加拿大東麵和西麵分別是哪兩個大洋。”(學生齊答: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間的白色正方塊,表示疆域遼闊。誰能說出加拿大的領土麵積和它在世界各國中的位次。”(近100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國旗中央的主體圖案是什麼?”(楓葉)“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於哪兩種氣候類型?”(寒帶苔原帶和寒溫帶針葉林帶)“加拿大的東南部氣候溫涼,降水豐富,滿山遍野生長著楓林,秋天,火紅的楓葉為大地披上鮮豔的盛裝。加拿大人喜愛楓葉,在商品上、書刊上、用具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楓葉的圖案。楓樹成了加拿大的國樹,從1964年12月起,楓葉成了國旗上的主體圖案。人們把加拿大稱為‘楓葉之國’”。教師通過加拿大的國旗,讓學生領略異國風情,營造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國的疆域”時,播放《歌唱祖國》的歌詞朗誦:

女聲: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男聲: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寬廣美麗的土地,是我們可愛的家鄉。

同學們聽到的錄音,是班上兩位同學的聲音,非常熟悉,倍感親切,意猶未盡,不等老師發出讓我們放聲“歌唱祖國”的號令,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隨著錄音機播放的樂曲齊聲高唱。在樂曲聲中引入了“中國疆域”的教學。用歌聲燃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融入了和諧的教學氣氛之中,激發了學生了解祖國熱忱。

“導入”新課的設計和實施,是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是一種教育藝術,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創作。它是和地理教育目標、內容緊密聯係著的,是在課堂教學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是麵對特定年齡的學生進行地理信息和情感交流。由於地理教學內容的豐富多采,對象的廣闊、遙遠;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需求和接受既多樣又存在差異;地理教學媒體的有聲有色,多姿多彩,因而課的“導入”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不可能千篇一律,老是說:“上一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什麼,這一堂課我們將學習什麼、什麼”,把複雜的教學環節處理得過於簡單化了,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