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教室的結構組成
地理教室的結構,最基本是由講台區、學習區、模型圖像區、教具標本區等四部分組成。
1講台區
講台區也稱為電教器材區,除了電影機不在講台區內,地理教室最重要的視聽設備都集中在講台區範圍裏。基本設備有如下:
彩色電視機、放錄機和音響構成的音像係統。其主要用途是配合每一單元的教學,放映有關的教學錄像片,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選擇一些地理新信息的錄像片。例如“神戶大地震”、“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宇宙的秘密”等,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麵。這類型錄像片多從電視台播放的節目中轉錄而得,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剪輯,盡量做到少而精。
投影器。主要用途是放映板書和插圖,它能在瞬間把板書、插圖或參考書上的圖像顯示出來,使在單位時間內的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所以成為優化課堂教學首先考慮的教具,其使用密度也很高。
幻燈機。主要用途是放映地理事象的單片和複合片。從效果來看,幻燈片的圖像是以靜態出現,靜片的優勢是便於觀察,能突出要觀察的問題,又能利用觀察的事物去啟發學生認識新事物。從現代化的要求來看,幻燈機應該是自動化的、遙控的,使講解和放映銜接得緊湊而不會浪費時間。
攝像槍。彩色攝像機頭能使細小的事物或圖像放大,主要用於岩石、礦物、小圖片的微觀擴展,並有美化的效果,豐富了直觀教學的素材。
計算機。主要用途是將地理課本的各種知識包括課文、插圖、練習按編好的程序展示到屏幕上,進行師生對話,人機對話。這樣,有利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另外,利用計算機建立題庫、評定成績,能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電影放映機。主要用途是放映地理科教片、科普片、風光片等,作為學生進行課內、課外活動的內容。例如“南海海底盆地的石油”、“恐龍世界”、“長江三峽”等影片都是富有科學性和教育意義的片子。由於影片放映時間長,如配合課堂教學,不可能放映全片,隻能取其片斷。安裝電影放映機,一般在地理教室後邊的中間位置上,最好是建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放映室,裏麵既可以安裝電影放映機,又可以設專櫃作為存放影片、儀器、資料之用。
投影幕。放映幻燈、投影之用。一般的投影幕常常貼著牆壁鋪設,這樣做的好處是施工方便,但弊病是使幻燈片的圖像上大下小,為了克服這種缺點,開平縣開僑中學的老師經過實踐,設計出把投影幕適當前傾,與牆壁成25°左右的夾角,但前傾角度要根據講台遠近而定,投影幕的長度寬度也要根據地理教室的大小情況而定。這種有創造性的設計不但使觀看者感到畫麵寬敞準確,而且減少了投影幕占用的地方,使在投影幕的下方,能騰出正中的位置,安裝一塊白板供教師板書之用。
2學習區
學習區主要由學生的課桌和坐椅組成。它與普通教室的桌椅有不同。因為地理教室的每張課桌,都要配備一個14厘米直徑的小地球儀供學生隨時使用,還要在上麵進行繪圖填圖作業或做地理小實驗等。有電腦設備的還要放置專用錄音機和帶話筒的耳機,所以應該比普通教室的課桌稍大為宜。
學習區的建設規模,宜根據學校經費投入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要一開始就求洋求精,應該講究實用。學習區的課桌要比普通課桌大;學習區的光線必須充足。
3模型圖像區
在地理教室內,布置一些基本而又必要的模型和圖像(如星空模型、地震知識示意圖),即可以直觀地表達某些抽象難懂的地理事物現象的成因和變化規律,又可以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富於地理色彩的地理專用教室。
星空模型是地理教室所有模型中設計和製作都比較複雜的模型,花錢也比較多。星空模型都是懸掛在地理教室學習區中心的頂板下,使所有座位上的學生能夠看清楚,一般直徑3米,以光、電和遙控技術進行演示,模擬本緯度地區常見的星座周日視運動狀況,以及模擬這些星座在不同時刻、不同季節的星空視位置。如果經費有限,可以采用高中課本上冊的九月星空模型,隻顯示主要星座的形狀和位置,而不模擬不同季節的星空視位置。如果經費較充足,可以采用遙控技術顯示星座的視運動狀況,或者是設計比較壯觀的廣闊天空式的星空模型。最有特色的、難度最高的是深圳筍崗中學多媒體地理教室的“仿真電動旋轉天球”模型,它是一個穹窿狀的天幕外圓,直徑3米,球冠高035米,塗深藍色的油漆,內嵌168顆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發光二極管,代表168個星體,根據教學需要,以不同大小、顏色的燈光顯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星等和發光顏色。通過電動係統使天球以每分鍾轉動一周的速度,由觀察孔可以看到北緯30°為觀察點所能看到的宇宙中主要星座的東升西落現象和確定某月、某日、某時星座的位置,形象直觀地解決了天體教學中的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