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地理教學語言的探索

地理教學語言在地理教學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傳授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愛好,這一切,均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語言得以實現。從組織教學的角度看,地理教學語言在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記憶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見,地理教學語言是中學地理教師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

地理教學語言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從地理知識教學的角度,可將地理教學語言分為講述性語言、講解性語言和評述性語言等。從師生活動的角度,則可將地理教學語言分為講授式語言和談話式語言。

教學語言與一般交談語言有所不同,與電影、戲劇等文藝形式中的語言也有不同之處。地理教學語言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有不少共同點,但地理教學語言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在地理教學語言中,常有對各種地理景觀進行描述的語言,還有用來表示空間位置關係的術語等。因此,確定地理教學語言的要求,必須以地理教學目的的要求為依據,必須考慮地理教學的特點。

地理教學語言的要求和運用一直是中學地理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各類地理教學法教材一般都對地理教學語言的要求和訓練進行了闡述。在各種中學地理教學的雜誌中,也有不少研究、探討地理教學語言運用的文章。各地對中學地理教師的考核,往往也把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內容。如蘇州市教育局多年來一直堅持對青年地理教師進行教學語言表達、教學板書和教學板畫這三項教學基本功的考核和評比。

地理教學語言的要求包括下述幾個方麵,其運用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麵入手。

一、準確

準確,即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講授符合科學性,包括對地理事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講授均準確無誤。要做到這一點,地理教師應做到:

1具有紮實的地理知識基礎

這是準確表述地理事物和現象的一個必要前提。任何一點事實不清、概念模糊或原理掌握不好均可能導致地理教學語言的嚴重錯誤。如一些實習教師混淆了“降水量少”和“幹燥”兩者之間的區別,把副熱帶少雨帶說成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帶”,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又如,某實習教師講:“一年之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叫做氣溫的年較差。”這種講法也不對。氣溫年較差應是一年中最熱月平均氣溫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差。

2具有廣泛的相關學科的知識

這也是準確表述地理事物和現象所必需的。地理知識與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有密切的聯係。如果地理教師缺乏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就可能造成語言表述不當。如某實習教師講到鉛鋅礦的分布時,先介紹了鉛和鋅的用途,他講道:“鉛就是做鉛筆芯的原料,現在大家用的鉛筆,它的筆芯就是用鉛做的。”這種講法顯然是錯誤的。又如,當講到對流雨的成因時,有中學生問教師,為什麼氣流上升會造成氣溫下降?那位教師回答:“這是因為高空空氣溫度低,當上升空氣與高空空氣一接觸,氣溫就降低了。”其實,這樣講也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空氣上升降溫的主要原因是空氣團在上升過程中,因體積增大,向外做功,從而消耗了自身的內能而使自身溫度降低。

3學會運用特定的地理術語

如講地圖上各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要用“東、南、西、北”等表示方位的術語,而不要講“上、下、左、右”。又如,講河流的水係特征和水文特征,要用“幹流”、“支流”、“流量”、“水位季節變化”、“汛期”等術語,而不能僅僅講“許多小河流入大河”、“河水漲得很高”之類一般性的語言。

4盡可能減少因口誤而造成的語言表達錯誤

有些實習教師上課,常常由於緊張或缺乏經驗而發生口誤,他們把“東北風”說成“東南風”,把“晝短夜長”說成“晝長夜短”。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知識上的錯誤。因此,這些實習教師要加強專門的訓練,盡可能減少這種口誤的發生。

二、明白

明白。即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使學生能夠準確無誤地領會教師想要表達的意思。明白也是地理教學語言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教學過程賴以正常進行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學生正確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的一個必要前提。在人們日常交談中,常常會發生誤解對方意思的情況。但通過進一步交談,這種誤解往往還可以消除。但在教學過程中,尤其當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聽課反應缺乏足夠的重視或不善於捕捉學生反應所包含的信息時,那麼,講課語言不明白就會幹擾教學過程的正常進行。這時候,學生或發生知識掌握上的錯誤,或感到聽不懂教師講課。傳播學認為,傳者通過符號所傳達的意思,不一定是受者從這些符號中所得到的意思。例如,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讀圖說出歐洲位置的特點”,而沒有指明要學生讀的地圖的名稱(即“歐洲好像是亞歐大陸的一個大半島”示意圖),結果一些學生花了好長時間讀“歐洲地形圖,最後還是不明白如何回答教師的提問。又如,一位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懂得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但他設計的問題是:從地球儀上看,我國屬於什麼國家?結果學生回答“主要位於中緯度的國家”、“麵積很大的國家”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問題不夠明確。如果把問題設計為“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國的位置怎麼樣?”,那麼,學生可能就不會誤解教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