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中設問和提問探索
思維開始於疑問,問題啟迪思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認識不斷深化增知長智的過程。因此,出現了設問和提問這樣的教學形式。
設問和提問能夠把學習目標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問題。可以揭示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問題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地理的興趣,並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和關鍵上來。
設問和提問引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解決地理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地理能力。
設問和提問是師生間的雙向信息交流。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反應中迅速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這有利於溝通師生之間信息流通的渠道,使教學更有效。
設問和提問還是複習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能活躍學習氣氛,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精神。
一、設問和提問的類型
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地理課中的設問和提問可以分為一般設問和提問及高層次設問和提問。
1一般設問和提問。
是靠回憶或觀察即可回答的簡單設問和提問,學生通過認識和解答這些問題,獲取感性知識或簡單的理性知識。例如,日界線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熟練掌握地方時,區時計算的基礎上。因此,在講日界線前教師應先複習提問地方時、區時概念,並進行區時計算,當教師問道:“西十二區是零點,東十二區是幾點?”學生回答:“24點”時,自然引出了日界線的概念,將學生的學習帶入了新的知識領域。
再如,北京204中學胡宗明老師在講述新疆時,讓學生觀察《中國政區圖》和《中國民族圖》提問學生:
師:前麵我們學習了青藏高原地區,由於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因而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高原上有個礦產極豐富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需要有誌青年去開發建設。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個邊疆省區,請大家閱讀《中國政區圖》找出我國麵積最大的省區。(評注:靠查找地圖點明課題,巧!)
生:新疆。
師:對!進一步想一想,新疆位於我國的哪一部分?
生:西北邊疆。
師:答得很好。新疆不僅位於我國的西北部,還要注意它是我國的邊疆省區。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新疆的鄰國?(評注:利用遊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紛紛查圖,緊張、迅速,教師請最先舉手的學生到黑板前指掛圖回答)
師:××同學不僅讀圖速度最快,而且回答、指圖都很正確。請量算一下,烏魯木齊到渤海邊的直線距離?(評注:量距離,變換活動方式)
生:2700千米。
師:對!這說明了什麼呢?新疆距海遙遠,位於西北內陸。新疆的麵積有160萬平方千米,請同學們算一算占了我國總麵積的多大比例?(評注:算比例,變換活動方式)
生:約占我國總麵積的1/6。
師:對!請大家查閱《中國民族圖》,看看新疆有哪些主要民族?少數民族中分布最廣的是哪一個?
生: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等。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維吾爾族。
師:(小結略)
這段教學涉及的知識都很簡單,教師運用的是一般設問和提問,但變換了多種形式,運用自然,表現了教師嫻熟的教學技巧。
2高層次設問和提問
這類設問和提問學生回答有一定難度,往往需要經過判斷、分析、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較一般設問和提問有更強的啟發性。
(1)判斷設問和提問
這類設問和提問經常用在學習新的地理概念之後,教師提供一個新的地理情境,讓學生依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判斷,以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初中學習了季風概念以後,立即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在海邊,白天經常從海上刮來涼爽的海風,夜晚風又從陸地吹向海洋,這是不是季風?為什麼?”
又如,學習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這個地理規律以後提問學生:
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大林寺桃花》中寫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請同學們用你所學過的知識解釋這種現象。
(2)分析設問和提問
為了掌握複雜的地理事物的特點及成因,常常將整個地理事物剖析為若幹部分,並探索各部分之間的聯係。在進行分析時,設問和提問是地理教師使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其目的,一方麵讓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教師分析事物的思路和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掌握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分析設問和提問一般包括:要素分析、關係分析和結構分析。關係分析又可分為:因果關係、主從關係、遞進關係和並列關係等。例如義務教育初中人教社版第一冊第十章第二節“印度”有個“讀一讀”小欄目,欄目中寫道: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有幾百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斯坦族(占45%),印地語和英語是官方語言。
印度人很講究禮節,到友家作客,進門以後要脫鞋,然後雙手合十向主人問好。主人答禮後,雙方才坐下來交談。
印度婦女喜歡穿一種叫“紗麗”的服裝。整個服裝由一長條色彩鮮豔的織物組成,非常美觀。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很有特色,他們以米飯為主食,喜歡吃帶有辣味、用咖喱做的菜,用餐時,習慣用右手抓飯吃。”
這部分教材可讓學生閱讀,讀前先提問:
師: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應從哪些方麵去考慮?
生:(閱讀後回答)應從民族與語言、禮節、服飾、飲食習慣等方麵考慮。
師:對!此外還有宗教、教育以及民間藝術、建築風格等。這些都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特色。
(3)比較設問和提問
許多時候,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認識,是在與其他地理事物的比較中形成的。通過比較異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加強地理知識的聯係,構建知識結構。地理教師怎樣設問和提問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
①提出問題,將新知識與鄉土地理知識相比較,這樣設問和提問,可以使遙遠的地理事物移近,抽象的地理事物具體化。比較的對象是學生熟悉和喜聞樂見的,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當講到台灣省火燒寮是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約6500毫米時,上海的學校可這樣提問:
“火燒寮的年平均降水量是上海的多少倍?”
②提出問題,將同緯度的地理事物相比較。這是常見的一種設問和提問的形式。因為地球表麵相同緯度的地方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是相同的,為什麼會出現差異呢?容易引起學生的新奇。這樣設問和提問,可以揭示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比如,在學習我國季風氣候的時候,可以這樣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師:我國江南一帶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處在同一個緯度上,為什麼那裏是一片荒蕪,而這裏卻是終年翠綠呢?
③提出問題,將不同地區的地理事物相比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同一個國家和地區內的各地存在著差異,這是因為自然環境存在著差異;人們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因地製宜地發展生產,繁衍生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以及民族、語言、宗教、藝術和風俗習慣。讓學生認識區域特征,掌握區域差異,常常用比較設問和提問的方法。例如,提問讓學生比較我國南方和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比較美國東北部、西部、南部的地理差異,比較英國和法國經濟特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