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和進行地理課堂演示的教學實驗探索(1 / 3)

設計和進行地理課堂演示的教學實驗探索

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地理演示是進行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地理演示在開發學生智力,尤其在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方麵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地理演示采用直觀示範和定性實驗的手段,增強了地理學科的科學性、嚴密性和現代感。運用演示手段於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加深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演變規律及成因的理解,而且還使學生“手、腦、視、聽”同步活動,有利於學生能力培養。

地理演示多借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知識,這不僅有利於知識的橫向聯係,也有助於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

實際上,在自然地理教學中完全具有進行演示的可能性。許多地理現象是物理、化學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反映:如氣溫涉及到太陽輻射、地麵輻射及大氣的成分等;水循環包含著不同條件下水的三態變化;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又與碳酸鹽類的溶解與沉澱有關。這些都可以按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和要求,設計成地理演示。

從地理演示的作用及其可能性來看,掌握地理演示的設計和一些演示教具的製作方法,是地理教師適應現代地理教學的一項基本功。

一、地理演示的設計要求

首先,地理演示的內容應服從於地理教學大綱所規定教學目的和要求。演示中,即使是引進物理、化學學科的實驗手段,也應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如地理學科所特有的星空觀察、岩石與礦物鑒定等。

此外,在設計地理演示時,還應遵循以下要求:

1要強調基礎知識

演示的設計必須從基礎知識入手。隻有這樣才能突出演示的智力意義,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為任何一門新的技術、新的思路的產生,都是以基礎知識為生長點的。

2要注意科學性

地理演示中,為了克服空間上廣闊及時間上久遠造成的困難,必然強化某些形成條件及要素,這就要求被強調的條件和要素符合客觀實際,突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這樣的演示才能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而不致形成錯誤的概念。如前蘇聯捷列霍夫所編《地理教學經驗》中所介紹的,用分別裝有沙和水的燒杯以代表陸地和海洋,同時放入熱水中加熱來說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演示,其思路並未錯,但加熱方式不對。因為在自然界中,海洋和陸地的熱源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由上向下照射的。液體(包括氣體)在上部熱、下部冷的條件下是不會產生對流的。在上述演示中,水和沙由下部加熱,燒杯中的水產生對流作用,演示結果將與自然界的現象相反:水溫增加速度較沙快!所以演示時必須從上方加熱,才符合科學性,演示才會成功。

3要加強直觀性

演示是做給學生看的,因此演示必須明顯。如進行對流演示時,要加強空氣的可見性,可以借助煙絮的飄動來指示空氣的流動方向。直觀性還包括演示過程的清晰程度,清晰的演示過程,表明了演示的真實性,也可以在演示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

4要有實際可能性

實際可能性包含以下幾方麵的含義:

一是演示內容必須有機地與教材結合,或是擴大知識麵,或是為防止形成錯誤概念對教材做必要的補充,而不能脫離教材體係。二是指在現有的條件下、或是通過努力可以進行的演示。所謂“通過努力”,一方麵是指按教材所規定的條件,目前雖難以進行,但可以在不影響科學性的前提下,改換演示條件。另一方麵是指要挖掘教材中一些可以進行演示的因素進行設計。三是指演示要便於操作,過於繁雜而又無十分把握的演示不宜進行。

二、地理演示設計實例

1天文及地球知識演示

例1:尋找北極星

演示器材:投影幻燈機、畫有大熊星座、北極星和仙後星座的幻燈片

觀察步驟:

將幻燈片置於投影幻燈機上,開機後將圖像放映於白色銀幕或教室的天花板上,再指出尋找北極星方法:①將大熊星座中北鬥一和北鬥二兩顆星的間距做為1個距離單位,在兩星連線的延長線上5個單位距離處,即是北極星。②北極星又位於開陽與閣道三兩星的連線上。

例2:恒星日與太陽日演示

演示器材:恒星日與太陽日演示器(自製)

製作方法:按書圖取一適當大小木板做底板。用一紅色燈泡代替太陽,用一半圓形球體表示地球。“地球”與“太陽”之間用三夾板長條相連,中間畫一太陽光線。“地球”要求能夠自轉及公轉。過“地球”極點畫一色彩鮮明的經線圈,並畫一紅點。餘皆照書圖上恒星及光線,在恒星下方A、B處鑽兩孔以便“地球”定位。

演示步驟:

先演示恒星日概念。將“北半球”上的紅點對準太陽光線及其上方恒星,使紅點位於上中天位置。

將地球一麵逆時針方向自轉,一麵使其公轉至A處,使恒星光線再次到達上中天,此即為一個恒星日。再將自轉著的地球公轉至B處,使太陽光線再次到達上中天,這就是一個太陽日。然後分析兩種自轉周期的不同點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例3:晝夜及晝夜更替的演示(1)

演示器材:平行光源(直立的碘鎢燈或強力手電筒)、透明儀(或廢棄的圓形燈泡)及小地球儀各一個。

演示步驟:

用象征太陽的光線的平行光線先後照射透明地球儀及小地球儀。可得出晝夜的產生是由於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與地球自轉無關。

然後再照射自西向東旋轉的地球儀,以說明晝夜更替的原因是由於地球的自轉。

在講到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後,學生往往產生“沒有地球自轉就不會產生晝夜更替”的錯誤概念。為此,教師可提出以上錯誤概念作為問題,學生會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有,一派認為無。此時,教師可以一指定物為“太陽”,自己為“地球”,圍繞“太陽”麵向同一方向作逆時針繞轉,以示“地球”並示自轉。邊繞轉邊指出朝向“太陽”的為晝,另一側為夜。當繞轉一周後,學生自然會得出“地球不自轉也會產生晝夜更替,不過周期為一年而已”的結論,樹立了地球自轉產生以24小時為周期的晝夜更替這一正確概念。

例5:地方時的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