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感性知識和地理理性知識教學的實驗探索(2 / 3)

(1)地理景觀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不同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外貌特征的過程。因此直感直觀方法是有效的方法。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大綱中明確規定了:“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全班學生都應參加的野外觀察、地理調查或參觀活動……學校統一安排,每學期應不少於一次。”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此部分教學要求(也是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用的比較少。然而教師不能忽視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們出門旅遊、春遊、探親訪友的機會是非常多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生們的這部分潛能,彌補集體野外實地觀察量少或沒有的缺陷。

例:《京版教材》第七章中國的農業中關於農村和農業景觀知識教學,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第一步:我們班的哪位同學到農村探親、小住過?

第二步:請你談談農村是什麼樣的?

第三步:哪位同學再補充?

第四步:教師歸納一些主要的特點,使全班同學形成農村地理景觀的映象。如教師的繪畫水平較好的話,可以在黑板上隨手繪一幅農村小景圖。

第五步:農村的人口從事哪些農業生產,那麼農業生產包括哪些部門呢?

(2)由於地理科學所研究的是整個地球環境,對象是巨大的,內容是廣泛的,學生以至教師都不可能親自一一對其進行實地觀察。所以,電影、錄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就成為進行地理景觀教學的最佳、也是最主要的途徑了。因為它可以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例: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特征的教學,就是要在分布的基礎上,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各個不同地形區內地理景觀不同的表象。各種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在此知識處理置了景觀圖片。如果教師能夠在這裏放上一段錄相,隻用5分鍾學生就能很順利的、直觀的完成這一景觀知識的學習。

(3)借助地理圖片、幻燈片、投影片、標本模型、板畫等教具,可以幫助學生間接的感知其景觀特點。此手段是大多數教師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這些景觀資料也是教師最容易搞到的。

例如現在很多的掛曆,是反映地理風光、民族風情的,教師可以發動學生搜集各自家中用過的掛曆,經過整理就可以形成一套直觀教具。

(4)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文字或語言,來描述地理景觀,使學生運用想象建立表象。

例:我國西南橫斷山區氣候和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教材中使用了“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描述。

例:熱帶雨林景觀,人教版是這樣描述的:“這裏全年高溫多雨,生長著常綠茂密的森林。樹幹上纏繞著許多藤蘿,樹林裏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樹上棲息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一幅雨林的生動形象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學生的麵前。

由以上的各個實例,我們不難發現,地理景觀教學的關鍵是:直觀、形象、生動。

4怎樣進行地理演變的教學

地理演變是反映地理事物動態的外部表現。如:晝夜更替、人口的遷移、岩石風化等屬地理演變。中學地理教材中反映地理演變的內容很多,但是繁簡難易各不相同,教學中要注意根據《大綱》和教材,製定恰當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

(1)地理事物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有許多事物或現象的演變過程漫長,空間跨度很大,也有的比較迅速,學生不可能完整的觀察到,僅憑語言和文字想象是難以感知的。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能夠反映演變過程的、帶有動態效果的錄相片、複合投影片、板畫、或幾幅地圖連續展示的方法進行教學。

例如: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可以畫三至四張投影片,采用疊加形式來演示黃河從中遊挾帶了大量的泥沙,來到下遊後由於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大堤不斷增高,形成了河床高於兩岸地麵3~5米的“懸河”過程。使學生形象的看見了地理事物長期、緩慢的演變過程。

(2)地理事物的演變是有規律可尋的。講授地理演變時,可以借助簡要闡明地理演變原理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其演變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四季更替”的教學。

第一步:繪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二步:在繪圖時用帶色的筆畫地軸傾向,以強調其傾向同一方向。

第三步:繪太陽光線分別照射到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上,闡明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的基本規律。

第四步:請同學觀察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的熱量狀況?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的熱量狀況?考慮各應是什麼季節?

第五步:請同學們思考從冬到夏、從夏到冬的過渡時間應是什麼季節?太陽光應該直射在哪條緯線附近?

地理演變的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觀察到地理事物或現象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5怎樣進行地理數據的教學

地理數據是地理事物“量”的表現。如我國國土麵積約為960萬平方公裏;地球表麵海陸麵積比為7∶3;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等。地理數據本身和它所指示的具體事物相聯係,就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內涵和規律。因此,中學地理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數量最基本的數字。但切不可過多,否則會使學生厭煩,失去學習的興趣。

地理教材中數據很多,教師應首先明確哪些是《教學大綱》中要求“記住”的,哪些是教材選用來輔助說明地理問題的。然後再有針對性的選擇教法進行教學。

(1)教材中用來說明地理問題的數據,一般可將其轉變到地圖、圖表上,讓學生通過讀取數據,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提問,使學生明了數字說明的地理問題即可。

例: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第十章第二節旅遊業中的“旅遊業的發展”教學。

第一步:讀P25《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圖》:讀取1980年和1993年來華旅遊的總人數是多少?1993年比1980年旅遊人數增長了多少倍?

第二步:分別讀取1980年和1993年旅遊外彙收入總額,並計算1993年比1980年增長了多少倍?

第三步:說明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怎樣?——迅速

第四步:這種發展狀況不但說明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還顯示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怎樣了?——不斷提高

(2)對《大綱》中明確要求“記住”和教師認為非常重要的數據,運用聯想或對比的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

例:世界四大長河的尼羅河、亞馬孫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的長度各約相差100千米。它們分別是6600、6400、6300、6200。珠穆朗瑪峰海拔是“拔拔死拔”——8848米,即使學生記住了高程,也記住了還在長高,是世界第一高峰。

由以上的各種地理感性知識教學研究中可以看出,地理感性知識的教學除要求大量采用直觀的地圖、圖表、模型、錄相、描述等手段外,還要借助一些地理理性知識,使學生在明理中,理解、記憶地理知識。

二、地理理性知識的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材中,特別是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理性知識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地理理性知識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地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並使地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形成地理理性認識,獲得地理理性知識。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不但要使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外表,還要求學生能夠透過外表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這就要求地理理性知識的教學必須同地理直觀方法緊密地配合,注重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歸納等方法的運用。

1怎樣進行地理概念的教學

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地理概念的教學是使學生通過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揭示各種地理事物本質屬性,從而建立地理概念。

(1)學生形成地理概念是從對地理事實材料的感知、分析、綜合開始的,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出地理事物的本質,然後用一個適當的詞語概括這一概念。可見,地理概念的形成依賴於地理感性知識的形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采用感知(借助直觀教具或已有感性知識)→分析(對感知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得到理性概念的教學程序。

例:“回歸線”的教學

第一步: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運動。教師可用“三球儀”,《地球公轉示意圖》、還可以利用教鞭和地球儀配合演示。

第二步: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繞日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麵有什麼變化?

第三步: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分析一下太陽直射點移動有什麼規律?或特點?

第四步,請同學們看,當太陽直射點向北半球移動時,到哪條緯度就不再向北移動了,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出現什麼變化?(或現象)

第五步:同上提出南半球的問題。

第六步:這兩條緯線是太陽直射的最北界和最南界。緯度是235°N和235°S。同時這兩條緯線還指示了太陽直射點移動到這裏就開始回移(回頭)的現象。根據這種現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以稱這兩條緯線為……?

第七步:回歸線。

例2:“山脈”的教學。

第一步:用一長條硬紙、折疊、在繪上一條列山形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