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感性知識和地理理性知識教學的實驗探索(1 / 3)

地理感性知識和地理理性知識教學的實驗探索

中學地理教材所講述的地理知識,是地理科學知識體係中最基礎的部分,一般就稱為地理基礎知識。中學地理基礎知識可以分為地理感性知識和地理理性知識兩大類。

地理感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聯係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景觀、地理演變和地理數據。這些地理感性知識是直觀的,具體的,是通過人們對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獲得的。故教學中多采用直觀方法。

地理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係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這些地理理性知識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經過思維過程整理、加工後形成的。故教學中多采用邏輯思維方法。

各種地理感性知識與地理理性知識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地理感性知識屬於認識地理事物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地理理性知識的基礎。而地理理性知識又是對地理感性知識的發展,屬認識過程中的高級階段。這兩類知識相互交織構成了中學地理基礎知識體係。

不同類別的地理基礎知識有不同的特性,在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有不同的功能。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隻要依據地理基礎知識的特性和學生的認識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就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從而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一、地理感性知識的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感性知識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隻有使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後,才能有效地分析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規律,掌握地理原理。中學階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識是非常廣泛的,大到地球以至宇宙空間,小到本鄉本土,有自然現象又有社會現象等等。一切都是學生很難一一感知的,這就要求地理感性知識的教學必須生動直觀,注重實地觀察、直觀教具的演示、地圖的運用、電教手段的動用以及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語言的運用。

1怎樣進行地名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材中,地名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因為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特別是區域地理知識,都和地名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沒有地名就無法表述和區別各種地理事物的個性,所以地名是地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中學階段讓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地名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1)地名具有特指性和空間性,就是說,一個地名隻代表一個特定的地理實體,而這一實體都要在地球上占具一定的空間位置,所以地名一般都可以表現在地圖上。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中,要求“記住”層次的知識中有90%都是地名。並且《大綱》中還明確指出:“要求記住的地名必須落實到地圖上,並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可見,教授地名必須使用地圖,把地名與所代表的地理實體結合起來,落實在圖上,並將圖映在學生的頭腦中,方能達到“記住”的教學要求。

例:《七大洲》的教學可采用如下教法:(此知識在九年義務教育大綱中要求達到“記住”層次)

第一步:黑板上掛出《東西半球圖》,(或讓學生讀課本上的《東西半球圖》)請同學們觀察地球上共有幾個大洲?並讀出各大洲的名稱。

第二步:找出哪幾個大洲的主體位於東半球?哪幾個大洲的主體位於西半球?

第三步:請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出他在東半球找到哪幾個大洲。教師再逐一指出各大洲的位置,並分別請幾位同學回答。(西半球也如此)

第四步:找出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指出位於北半球的大洲?位於南半球的大洲?

第五步:出示《世界政區圖》,並請同學觀察各大洲的陸地輪廓形狀(如北美像“三角形”等等)和各洲相對的位置。

第六步:教師繪製黑板幾何圖形的《世界陸地分布圖》,邊講、邊問、邊繪製。

第七步:讓同學們仿照黑板上的圖,將七大洲的幾何示意圖轉繪到筆記本上。

第八步:利用填充圖冊進行練習、鞏固。

(2)為避免地名教學枯燥無味,難教難記,學生厭學現象的出現,教師還可采用將地名所反映地理事物的特點、地名的語意語源等簡要地介紹給學生,還可以編一些順口溜,或者小幽默輔助教學。

例1:印度尼西亞國名中前半部分的“印度”,就是自從16世紀以來,歐洲人就把它作為印度次大陸以東地區的總稱,代表整個“東南亞”的意思,如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區也沿用這一稱呼。“印度”(Indo)一詞來自希臘文inds(水),“尼西亞”(-nesia)由希臘文尼索斯(nesos島)和地名接尾詞“ia”——“之國,地區”組成,其全意為“海島之國,島嶼海域”。“印度尼西亞”的全意為“東南亞的島國”。

例2:中國江西省的簡稱“贛”取贛江之意。

(3)學生掌握地名好比掌握大量的詞彙,需要經過反複練習,才能牢固掌握。故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重要地名的複現率。此外,中學階段大綱中要求的地名數量是巨大的,如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大綱中亞洲部分就有105個地名要求“記住”,教師要將這些地名分出主次、難易、有層次的要求學生“記住”。

例:大綱中要求“記住”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及首都”。麵對這18個名稱,教師應將其分為兩個層次進行要求。越南、緬甸、老撾三國與中國接壤,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發達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這5個國家的名稱要求能默填在空白政區圖上。其它4個國家就可以降低要求達到在教師給予必要的提示或給出國家就能準確的說出位於東南亞地區即可。

總之,地名教學的主要要求是:名稱要寫得對、讀得準,圖上找得到、記得住,地理意義要明確。

2怎樣進行地理分布的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材中,有關地形分布、植被分布、破產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線分布、民族分布等內容非常的廣泛。這些地理分布的知識對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形成空間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區域地理中,如果不清楚各地理事物的分布,就很難理解區域地理特征。

(1)地理分布知識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區域性,並且和地名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都能具體的反映在地圖上。根據這一特點,在教授地理分布知識時,也必須運用地圖,使學生能夠在地圖上直觀地感知到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麵實實在在地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為認識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建立起正確的地理表象。

例:在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關於漢族和少數民族分布特點的教學。

第一步:掛出《中國民族分布圖》,請同學們看圖例,明確民族的表示方法。

第二步:讀圖:我國哪些地區有漢族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遍布全國、集中東、中部)

第三步:讀圖:我國哪些地區有少數民族分布?哪些地區是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地?(遍布全國、集中西北、東北、西南)

第四步:讀圖:請同學們歸納分布特點。

(2)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不是孤立的,是互有關聯的。教學中可以抓住這種關聯,結合地圖或示意圖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地理事物分布的特點。

例如中國的山脈、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山脈是中國地形的骨架,其它地形區都在山脈的控製之下,分布在由不同走向山脈構成的網格中。

又如:城市的分布控製鐵路線的分布。鐵路穿行在城市之間,起橋梁的作用。學生知道京廣線起於北京終於廣州,就可以依照城市與鐵路線的關係,很快在地圖上指出京廣線從北京向南依次穿過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到達廣州。

(3)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有規律的,各種規律是有原因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適當的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規律及其原因,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還能知其所以然,是掌握地理分布知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知識的教學。

第一步: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兩者之間有什麼聯係?

第二步:是否所有板塊的接觸地帶都有火山、地震分布?

第三步:哪些板塊與哪些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區是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區?

第四步:觀察歸納:世界上最主要的兩條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裏?

此分布知識的教學也可以從找兩條主要的火山、地震帶入手,逆向推導尋找原因和規律。

總之,地理分布的教學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分布圖,通過觀察地理事物在圖中的分布,幫助同學尋找規律,了解原因,借助相關聯的事物分布,達到掌握目的。這裏還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地理分布的知識往往是教學中的重點,同時又是難點,關於地理事物分布的原因,教師切不可講的過深、過多,一定要依據教授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麵的寬窄程度、適當把握。

3怎樣進行地理景觀的教學

地理景觀知識是反映各種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識。它對認識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特點,形成地理概念,獲得地理理性知識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