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回到上海(7)(2 / 3)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32歲

春在桂林,偕胡毅生會晤法國軍官布加卑,洽談革命計劃。組建同盟會桂林分會,先後主盟吸收趙聲、林虎、蔡鍔等加入同盟會。夏,先後至梧州、龍州,訪劉思複、鈕永建、秦毓鎏,密商於秋間舉事桂林。6月至新加坡,協助孫中山籌建同盟會南洋各埠分會。9月上旬自南洋北返,經香港抵滬。創廣藝書局為交通機關,旋東渡日本。秋末派劉道一、蔡紹南等歸國赴湘,運動軍隊,重振會黨,策劃起義。12月2日(十月十七日)主持《民報》創刊周年紀念大會。會後,介紹譚人鳳加入同盟會。12月4日(十月十九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急派譚人鳳、周震鱗等回國響應。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丁末)33歲

1月5日離東京赴香港策劃起義。2月返東京,與孫中山、章炳麟製訂同盟會《革命方略》,討論國旗圖式。3月5日(正月二十一日)因孫中山被迫離日本,代理同盟會總理職務。以會中留日陸軍學生組成“丈夫團”。5月經香港赴河內,與孫中山會商廣東潮、惠、欽、廉四府起義計劃。旋奉孫中山命赴欽州郭人漳營策動反正。9月在郭人漳營暗中部署,擬內應欽廉防城起義。複返河內,與孫中山謀劃鎮南關起義。12月2日(十月二十七日)鎮南關起義爆發。次日,隨孫中山趕赴陣地參戰。5日,隨孫中山返河內籌款購械。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34歲

3月孫中山離越南,以粵、桂、滇三省軍事交付黃興、胡漢民。

3月27日(二月二十五日)組建“中華國民軍南路軍”,自任總司令,進攻欽州。轉戰欽、廉、上思一帶,曆四十餘日,因彈盡糧絕,於5月3日率餘部退至越南。

5月5日(四月初六日)被孫中山電委雲南國民軍總司令,赴雲南河口領導起義。6月在新加坡撰文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與保皇黨的論戰。7月返抵東京,成立大森體育會,培養軍事幹部。10月以日、清政府勾結封禁《民報》,領導在日同盟會極力抗爭。

1909年(宣統元年 己酉)35歲

5月受孫中山委托,與胡漢民負責國內革命運動之進行。

10月秘密複刊《民報》,邀汪兆銘任編輯。

9~11月抵製陶成章攻擊孫中山、分裂同盟會之行徑。

1910年(宣統二年 庚戌)36歲

1月23日應同盟會南方支部之邀啟程赴香港,主持籌備廣州新軍起義。2月12日獲悉廣州新軍倉卒發難,急往督戰,未果。3月28日偕胡漢民、趙聲赴新加坡籌款善後,並謀再舉。5月13日複函孫中山,詳陳革命計劃。6月秘赴日本,與孫中山、趙聲連日密商改進黨務、秘設機關,統籌各省革命運動之大計。10月偕趙聲赴仰光,謀劃雲南革命。11月13日(十月十二日)赴檳榔嶼出席孫中山召集的秘密會議,決定籌集巨款,傾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起義。12月31日至壩羅訪鄧澤如,邀赴南洋各埠籌款。

1911年(宣統三年 辛亥)37歲

1月上旬在南洋各埠籌款。18日抵香港,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月底,成立統籌部,為籌劃起義之總機關,與趙聲分任正、副部長。2月4日委譚人鳳為統籌部特派員,支撥經費2000元,回湘、鄂策動響應。後又派鄭讚臣、方君瑛等赴江、浙、皖、桂等省活動。4月8日主持召開統籌部會議,擬製起義計劃。23日,作絕筆書,晚入廣州城部署戰鬥計劃。

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辛亥廣州起義爆發。率敢死隊進攻兩廣督署,與清軍激戰,傷斷右手兩指。因實力懸殊,起義失敗。29日,由徐宗漢護送香港療傷。

夏在香港組織東方暗殺團,策劃暗殺廣東大使,配合武裝起義。10月2日與湖北代表呂誌伊、劉芷芬晤談。10月10日(八月十九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次日,湖北軍政府成立。10月28日抵武昌,與黎元洪會商軍事,推為總司令。是夕渡江,設總司令部於漢口滿春茶園。次日,親臨前線督師。11月2日出席都督府軍事會議,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次日,舉行就職儀式。晚,進駐漢陽。

11月27日漢陽失守,民軍退守武昌。在都督府軍事會議上主張撤離武昌、進取南京,未獲通過。辭戰時總司令職,赴滬。

12月1日抵滬。與《民立報》記者談話:“此行目的,在速定北伐計劃,並謀政治之統一。”次日,與各省留滬代表商議,力主臨時政府設於南京。

12月4日由各省留滬代表公舉為大元帥。次日,出席各界歡迎大會,堅辭大元帥。17日,由各省留滬代表改舉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仍辭不就。12月18日南北議和開始。20日,委顧忠琛為全權代表,簽定議和草約。12月25日(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歸國抵滬,黃興等前往吳淞迎接。次日,與孫中山召開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12月29日主持17省都督府代表會議,籌組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