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其影響因素(1 / 3)

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商貿流通

作者:姚博文

引言

自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達成南南合作磋商的原則之後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便開始蓬勃發展,在當今世界上南南合作仍然是一大趨勢,促進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南方共同市場是南美地區最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共同市場。自南方共同市場成立以來,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加強了雙方的貿易合作。1996年11月,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致函南方共同市場時任輪值主席國巴西外長蘭普雷亞,提議建立中國──南方共同市場對話機製,得到南方共同市場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到目前為止,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已經舉行了五次對話,並初步就中國-南方共同市場自由貿易談判交換看法,決定各自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 就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雙邊貿易來看,1992年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雙邊貿易總額10.56億美元,到2010年雙邊貿易總額為792.06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30.14%,其中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貿易總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率從1992年的0.64%增長到2010年的2.76%,占南方共同市場貿易總額的比率從1992年的1.21%增長到2010年的15.34%。而農產品貿易在中南貿易中占據很大的份額,1992年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雙邊農產品貿易額3.3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總額的32%,到2010年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為199.19億美元,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平均年增長率比雙邊貿易總額平均年增長率高出8%,其中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和南方共同市場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例分別保持在33.5%和50.5%左右,可見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和雙方農產品總貿易同步增長,中南農產品貿易在雙方農產品總貿易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不變。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同為發展中國家,農業是貿易的一大重點。拉美(包含南方共同市場在內)極具優越的農產品發展條件,被譽為21世紀世界糧倉,也是中國農產品的重要貿易夥伴,同時南方共同市場也是中國農產品的開拓市場、實現出口多元化戰略的重要區域。但南方共同市場的成立也使市場內的貿易代替了市場外的貿易,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威脅,同時南方共同市場對第三方市場的出口有部分會被中國所代替,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現有文獻看,直接對中南雙方貿易影響因素的分析很少且不夠深入,本文基於1992-2010年的中南農產品貿易的麵板數據,描述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農產品貿易概況,運用引力模型分析影響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各種因素,並基於實證研究的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文獻回顧

最早將引力模型用於研究國際貿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ōyhōnen(1963),他們分別獨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雙邊貿易流量,並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兩國雙邊貿易規模與他們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Li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裏加入了人口變量,認為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還與人口有關,人口多少與貿易規模成正相關關係。Berstrand(1989)則更進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數量指標。在後續的貿易引力模型擴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據自己研究的重點,按照影響貿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設置不同的解釋變量,來分析這些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大小,並對貿易潛力進行測算。張海森、謝傑(2011)基於麵板數據,運用引力模型驗證中國和非洲農產品貿易的決定因素,指出中國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符合林德定律即貿易雙方相似的需求與產品促進雙邊貿易,並且認為參加中非合作論壇有利於中國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的擴大。闞大學、羅良文(2011)利用1996-2008年的麵板數據實證分析了文化差異對我國對外貿易流量的影響,結果發現文化差異與我國對外貿易流量成正相關關係,文化差異平方與我國對外貿易流量成負相關關係,文化差異與我國對外貿易流量成倒u型。李思齊、何海燕(2011)利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分析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美國技術壁壘與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顯著相關,美國技術壁壘的提高會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產生小幅抑製作用。付信明(2011)研究表明中國的貿易結構與貿易流量反相關,中國的貿易結構限製了中國貿易流量的擴大,也意味著是規模收益遞增模型而非要素稟賦模型更適用於解釋當前中國的貿易模式。王瑞、王麗萍(2012)運用引力模型研究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因素,發現加入WTO和APEC對雙邊貿易有促進作用,而突發性金融危機對貿易流量存在負麵影響。

對於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雙邊貿易,國內外學者對此的研究很少。Welber和Nicolas Perrone(2007)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以及對外貿易管製的放鬆、中國加入WTO都促進了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雙邊貿易,而南方共同市場和中國的經濟一體化仍僅限於原材料的供給,南方共同市場向中國出口的突增可以歸因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兩個經濟體之間的某種貿易互補性,但南方共同市場還缺乏一個積極、互惠的市場開放戰略。張潔、劉合光、Chien Hsiaoping、Minor Tada(2008)研究中國對拉美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的農業GDP、拉美的GDP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有促進作用而距離對其有負麵影響,同時中國農產品出口與進口方的APEC成員身份相關,而目前中國和拉美國家還未建立廣泛的優惠貿易安排,不能充分享受到雙邊優惠貿易安排的福利。此外在對中國與拉美國家農產品出口狀況評估中發現,中國對巴西、阿根廷的農產品出口屬於“貿易不足”狀況,還有很大的貿易空間,對巴拉圭、烏拉圭屬於“貿易活躍”狀態,貿易市場處於飽和。因此,分析了解中國和南方共同市場農產品貿易流量的影響因素,發掘潛在的貿易市場,對於促進中南雙邊貿易非常重要。

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概況

(一)數據來源和農產品貿易範圍

本文分析1992-2010年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結構,采納世界貿易組織根據SITC Rev-3對農產品範圍的界定,包括第0、1、2(除去第27、28章)、4類產品,個體數為SITC Rev-3兩位數區分的農產品,共22章。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額來自聯合國的UN Comtrade 數據庫。

(二)中南雙方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對1992-2010年中南雙邊農產品貿易額進行分類加總,可以得到中國向南方共同市場出口的農產品前十位,其中SITC 05(蔬菜和水果)貿易額占中國向南方共同市場出口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的50.24%,並從1994年開始蔬菜和水果一直居於首位,前五位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向南方共同市場出口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的84.76%,前十位占96.20%。南方共同市場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前十位,其中SITC 22(石油種子和含油果實)自1999年以來一直居於南方共同市場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的首位,從2000年起石油種子和含油果實出口占南方共同市場向中國出口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成為最主要出口的農產品,其次,前五位農產品貿易額占南方共同市場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的91.48%,前十位占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