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西文化日趨融合,消費環境也呈現中西特征
我國經濟在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國際文化也在不斷流入我國。在世界文化的熏陶下,中西文化融合是必然的趨勢,這也將改變人們的思想、行為、習慣和購買意識、購買偏好。非常顯著的變化是,傳統文化下我國消費較為保守,而目前超前消費成為主流,城鎮絕大部分居民擁有信用卡進行提前消費。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引起很多消費者的偏好發生改變,西方產品受到了追捧。以我國餐飲業為例,過去我國餐飲業基本以中餐為主,火鍋店、家常菜、湘菜、重慶菜快速發展,但近年來西餐廳也成為重要的消費熱點。目前無論是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的城市西餐廳數量眾多,即使是小縣城,西餐廳的數量也逐日劇增。實際上文化的融合讓消費者的視野更為廣闊,選擇也更多。這有利於挖掘居民的消費潛力,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
我國居民消費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問題不斷且自然環境不斷惡化
由於我國監管不足,企業社會責任心缺乏,我國產品問題不斷出現。近年來每年都有嚴重的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每次事故發生都轟動了國內消費市場,甚至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如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鹹鴨蛋的蘇丹紅事件、嫩西瓜的漂紅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這些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嚴重損傷消費環境,影響居民的購買行為。自然環境是居民消費的重要部分,也是居民消費的來源,但近年來我國自然環境日益惡化。據統計,我國地級城市中70個為重汙染城市。在北京平均每周有將近200個小時處於嚴重汙染水平,這導致家家戶戶必須購買空氣清新器。此外我國不可再生資源在日益耗盡,很多富含煤炭、有色金屬等礦藏資源由於需求旺盛而過分開采,在未來也可能消失。資源被耗盡,環境被汙染,居民的消費內容、結構和能力都會發生改變。
(二)我國區域消費環境差異依然非常大
區域消費條件差異很大,各種類型的地區差異引起了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較大。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我國中西部與東部差異非常懸殊,東部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而中西部經濟還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經濟的差距直接影響消費條件的差距,如居民教育水平的差距會影響居民的消費意識和偏好、購物與交通條件影響居民消費的便利性等。經濟水平也直接影響居民的收入水平,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省2013年人均GDP為7.34萬元,而中西部地區人均GDP為3萬元左右,東部省份是中西部的2倍以上。區域差距還表現為城鄉差異。2014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萬元左右,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1.05萬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2.6倍。城鄉居民的教育水平、社會保障水平、交通物流條件、購物條件等都存在顯著差距,這也是居民消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消費條件和消費水平。實際上即使在同一個省份內區域差距也非常嚴重。比如在湖南,長沙的經濟條件、購物條件、居民收入水平要顯著高於其他區域。
(三)資本市場不穩定嚴重影響消費環境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日益改善,但經濟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首先,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也逐漸上升,近年來國際金融與經濟的波動也導致我國經濟的波動,因此影響了消費環境的穩定性。此外我國資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股民越來越多,而近年來股市非常不穩定,直接衝擊了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例如自2014年12月以來我國股市就經曆了大幅度的上下波動,出現很多次漲停,也出現很多次跌停。股票市場的大幅度波動說明有大筆投資資金操縱資本市場,但我國的監管能力有限。資本市場的動蕩也是一種經濟預期,間接反映未來經濟麵的具體情況。因此即使不是股民,也會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改變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