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凱恩斯主義要素分配理論一個新綜合
先驅論壇
作者:崔順偉
引言
“權力”和“衝突”是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兩個重要特征,然而它們並沒有出現在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中:通過引入使各個經濟主體都毫無權力的競爭性市場假設而消除了權力;通過使各個經濟主體都變成等同的代表性經濟主體假設,或者通過使各個經濟主體均具有相同消費傾向的持久收入理論,消除了收入分配的影響。本文在Palley(1998)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工人議價能力拐點和規模報酬遞增假設,並引入進出口部門,提出了一個強調權力和衝突的開放經濟的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模型。權力和衝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影響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影響總需求水平。實際上,衝突主要體現在勞動市場上,而其宏觀經濟意義則表現在產品市場上。
本文建立的這個模型揭示了微觀經濟層麵的“權力”因素與宏觀經濟層麵的“總需求”因素相互影響從而決定一般均衡結果的過程。該模型是在Palley(1998)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他的模型僅用於分析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與要素收入分配的決定問題,而沒有考慮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與要素收入分配的決定問題,因此其模型不能考察出口、進口、彙率、關稅等因素對國民收入與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問題。此外,由於帕裏的模型假設勞動的平均產品不變,工人的議價能力是就業量的正函數,因而得出了工資份額是順周期的結論,這與工資份額是逆周期的經驗證據不相一致。本文這裏建立的模型克服了帕裏模型的這兩個不足,建立了一個開放經濟的後凱恩斯主義綜合模型。
後凱恩斯主義綜合模型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主要由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構成,沒有考慮金融部門的運行,假設利息率是外生給定的。在這個模型內,收入分配是通過一個議價方程在勞動市場上決定的,而產出則是通過一個卡萊茨基總需求方程在產品市場上決定的。當兩個方程同時成立時,市場就達到了一般均衡。這個模型的結構涉及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狀況之間的雙向互動。勞動市場狀況主要是通過其對工資份額和總需求的影響來影響產品市場,而產品市場狀況則是通過其對就業水平和工人議價能力的影響來影響勞動市場。
(一)勞動市場
假設某經濟體的勞動供給總量N S是一個常數,其總產出水平y是就業量N的函數:
(1)
a表示全部在職工人勞動的平均產量,它也是就業量的函數。這是因為就業量的變化會帶來生產分工的調整以及生產規模收益的變化,從而導致勞動平均產量的變化。當然,勞動平均產量的變化過程可能是先遞增而後遞減的,這裏,為簡便起見,假設勞動的平均產量是遞增的。N≤NS表示就業量小於或等於勞動供給總量。
該經濟體的利潤份額、工資份額以及收入份額的加總約束條件分別由下列方程表示:
(2)
(3)
(4)
這裏,zP表示利潤份額,P表示利潤水平;zW表示工資份額;w表示實際工資。方程(4)表示工資份額與利潤份額的加總約束條件。
假設在勞動市場上工人的實際工資w是內部人議價能力T的正函數w=w(T),dw/dT>;0;“內部人”工人的議價能力T又是就業量N的正函數,T=T(N),dT/dN>;0。T用於衡量外部人對內部人構成威脅的程度,因而可以表示內部人或工會權力的大小。T值越大意味著來自“外部人”工人的威脅越小。給定勞動供給總量,內部人權力與就業量正相關,這是因為較低的失業率減少了被解雇的經濟後果,還使得企業找到可替換外部人的難度加大。隨著就業量N的增加,“內部人”工人的議價能力T提高,每個在職工人的實際工資w也將增加,因而每個在職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是就業量的正函數,w=w(N),dw/dN >;0。
此外,本文還假設隨著就業量的增加,“內部人”工人在議價能力的提高上存在一個拐點,在拐點之前工人在議價能力上相對於企業處於劣勢階段,在拐點之後工人在議價能力上相對於企業處於優勢階段。在工人議價能力的相對劣勢階段,隨著就業量的提高,工人的議價能力也在提高,但是在新增加的勞動平均產出中,工人所得到的新增勞動平均產出中的份額較此前下降。用數學語言表示就是,假設初始時工人的工資收入份額為z0w=w(N0)/a(N0),隨著就業量的增加,每個在職工人的實際工資也將增加,但其增加量要小於平均勞動產出增量與初始工資收入份額之乘積,即w′(N)<;z0wa′(N)。由此可推知,在工人議價能力的劣勢階段,隨著就業量的增加,工人議價能力的提高盡管引起實際工資不斷增長,然而工資份額卻是遞減的。
在工人議價能力的相對強勢階段,隨著就業量的提高,工人議價能力也在提高,在新增加的勞動平均產出中,工人所得到的新增勞動平均產出中的份額較此前上升。用數學語言表示就是,假設初始時工人的工資收入份額為z1w=w(N1)/a(N1),隨著就業量的增加,每個在職工人的實際工資也將增加,但其增加量要大於平均勞動產出增量與初始工資收入份額之乘積,即w′(N) >;z1wa′(N)。由此可推知,在工人議價能力的強勢階段,隨著就業量的增加,工人議價能力的提高不僅引起實際工資的不斷增長,而且工資份額也是遞增的。
由此可以推導出一條表示實際工資與就業量之間關係的工資曲線w=w(N),兩者之間呈正相關關係。為了推導出一個完整的工資曲線方程,有必要引入利潤份額函數,這裏借鑒Shaked and Sutton(1984)模型,將利潤份額函數設定為下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