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視閾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問題研究(1 / 3)

新常態視閾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問題研究

先驅論壇

作者:程黎君

新常態視閾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辯證聯係

(一)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載體

1.轉移農村人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土地要素。中國封建社會幾乎每個朝代都會針對土地出台一些政策。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土地經營製度由農業集體化的統一經營製度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包產到戶,再到十八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中國的農村土地經營製度的改革正在摸索中前進,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中國農村土地經營製度變革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對土地壓力。

工業化和城鎮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人口的增長對土地形成的壓力。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達到66558萬,比重為49.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十年間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07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73111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2961萬人,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3.7%,比2012年提高了1.1%。由此可見,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業人口轉移可以釋放更多土地資源。

2.推進城鎮化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根據中央精神,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主要是指“在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增長、提高單產和改善品質的同時,積極發展林業、畜牧業和其它各業”,可以說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目的在於既要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又要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城鎮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個方麵是城鎮化的人口集聚效應和人口消費能力為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這個市場空間主要是城鎮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和消費,其中不僅有糧食消費還有禽肉、蔬菜等的需求和消費,以及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消費。這些需求和消費一方麵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個方麵有助於農產品生產、加工、消費產業鏈的形成,進而產生新的就業崗位為城鎮居民和周邊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因而,合理的城鎮化與農業的發展會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第三個方麵,城鎮化會吸引和儲備人才,能夠形成優質的人力資源,會為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提供技術保證和人才支撐。城鎮化不單單是單純的人口集聚更是對人才的吸引和儲備,優質的人力資源往往能夠推動新技術的發明、誕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能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關鍵還在於農產品的產業鏈能否得到延伸,產業鏈的延伸需要新技術,創新新技術的關鍵則在於人才或者說優質的人力資源。在我國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主要技術性人才集聚在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但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通過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可以吸引一批技術性人才尤其是具有創新性的人才回流到中小城市。人才的回歸必然會對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起到技術支撐的作用。

3.城鎮化發展會形成大量儲蓄資金,可以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投資來源。在我國,城鎮居民的儲蓄率遠高於農村居民的儲蓄率,據統計,“長期經濟增長率每提高1%城鎮居民儲蓄率增長0.78%,農村居民儲蓄增長0.65%”(汪偉,2000)。由於長期以來的城鄉差距導致城鎮居民儲蓄規模也遠遠高於農村居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資本支持。在我國農業投融資體係中,銀行信貸作為資本投融資的主渠道需要大量的資金儲蓄,城鎮居民的儲蓄占銀行存儲很大部分,這部分存款可以為加快當地農業現代化步伐提供資金保障,進而有助於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二)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的基礎

1.市場條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人口收入不斷提高,為城鎮中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市場機會。據專家估算到2030年,我國總人口將為14.5-16億之間,農村常住人口最高為5.28億,農村常住人口最低為4.79億(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主編,2010)。由此可見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農村人口依然是一個較大的消費群體。這一消費群體能夠給城鎮帶來廣闊的市場,城鎮的發展和演進都離不開這一市場。

2.要素條件。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空間的集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大的變化,機械化代替人力勞動的進程在顯著加快。

3.就業方式。農村非農就業比重會不斷增加,小城鎮的非農就業會超過農業就業,農村經濟多元化的特征也會日益凸顯。自1990年以來的20多年間,農業就業比重下降了22%,其中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下降了11%,占到比重的一半(何宇鵬,2012)。這一數據表明農村就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在增加、速度在加快。在農村空間布局調整上,村莊數量在不斷減少,目前由94萬個減少到60萬個,農村人口在不斷向小城鎮鎮區聚集,農村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傳統的以生產環境為中心的居住方式,正在被新型農村社區逐步替代。

新常態視閾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麵臨的問題

(一)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化的質量主要是指農業人口轉移後獲得城市人口戶籍並且是否能在一定的經濟增長率條件下享受到城市住房、交通、環境、教育和社會福利的同等權益,安居樂業,保證新老市民的生活質量不降低。借鑒國際經驗,城鎮化年增長率控製在2.5%以下才能保證較好的質量。2013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607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73111萬人,城鎮化率為53.73%。而《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戶籍非農人口占戶籍總人口比重不足35%。城鎮常住人口中農業籍人口達2億多。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製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但事實情況表明,在常駐城市農業人口中很多人不能或有限製享受城市公共設施以及教育醫療資源等,更不用說大量城鎮流動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