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之路經濟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1 / 2)

絲綢之路經濟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先驅論壇

作者:汪洋

“新絲綢之路”是我國近年來提出的一項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經濟戰略,該經濟戰略橫貫歐洲及亞洲大陸,涉及多個國家與民族,這一經濟帶的建設將會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可能會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源於古代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將經濟勃發的亞太地區、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經濟發達的歐洲緊密地連接起來,其在當時乃至現在都被認為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流通帶。新絲綢之路連接亞洲與歐洲的中部地帶,整個經濟帶長一萬餘千米,中途貫穿的麵積約四千萬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陸地麵積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我國的西南四省市(四川、雲南、重慶、廣西)和西北五省區(寧夏、青海、甘肅、陝西、新疆)。

“新絲綢之路”空間布局

著名的“絲綢之路”是由漢朝外交家張騫建立起來的文化、經濟交流運輸通道,該通道跨越了亞洲和歐洲大陸,總長超過七千公裏,絲綢之路的開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也是承載歐亞地區政治、文化,連接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重要橋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業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絲綢之路的運輸方式、空間布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目前,新絲綢之路的運輸網絡主要由鐵路、海陸、陸空結合三大運輸線組成。鐵路運輸由“北京—伊爾庫茨克—鹿特丹”、“上海—伊爾庫茨克—鹿特丹”、“布拉戈維申斯克—伊爾庫茨克—鹿特丹”3條幹線組成,途徑5個國家,23個城市和23個站點;海陸運輸幹線為“日本—德國—俄羅斯”,途徑21個國家,26個城市,12個港口; 陸空結合運輸為網麵結合布局,由連雲港出發,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境內形成密集交通網後,延伸至鹿特丹,最後在歐洲形成密集交通網,途徑10個國家,50個城市,19個站點。

“新絲綢之路”鐵路運輸網包括了發展較為成熟的黑龍江、遼寧鐵路運輸線路,該運輸線路充分結合了中俄接壤的地理特點,目前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新絲綢之路經濟戰略中,經濟帶的建設更注重陸空結合這一新興線路,這一線路涉及我國的陝、甘、新、豫、蘇五省。在絲綢之路經濟戰略實施前,西部大開發就已是重要國策之一,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則進一步契合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目前,我國已將陝、甘、新地區列入了重點規劃對象,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推出的各種項目方案、投資規劃中,也采取了快速審批方式。在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提出後,線路沿線各省市相繼召開了幹部會議,就絲綢之路戰略精神進行了深入學習,並成立了絲綢之路課題組對該戰略構想進行了深刻研究。國家及地方政府均對絲綢之路經濟戰略引起了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戰略構想的實現,這不僅讓經濟帶所在省市受益良多,同時也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一定的經濟輻射效益。

“新絲綢之路”的戰略意義

(一)經濟意義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都十分低迷,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則相對穩定。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發展中國家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高出發達國家2%-3%,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具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其發展潛力無限。現階段,亞洲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經達到了30%,歐洲及亞洲地區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展引擎。麵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製定了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而這些發展戰略基本上都體現出了發展交通互聯、加快能源建設,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歐亞大陸自由貿易區的意願。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對於整合歐亞大陸經濟,促進全球經濟秩序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新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實施,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其讓中國貿易投資更加便捷,同時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現階段,中亞多數的國家的貿易夥伴都主要為中國,如烏斯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會促使中國對中亞國家追加更多的直接投資,屆時中國將成為這些國家的第一或第二投資來源國,所以絲綢之路戰略對中亞其他國家也有著劃時代的經濟意義。

(二)金融發展意義

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促進中國與歐亞各國的金融合作,推進相互貿易合作。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本幣計算與兌換,以增強我國的金融風險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從調整外彙儲備結構、貿易結算兩方麵著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目前開展的融資和授信額度已逾500億美元。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在貿易過程中會更多地使用到人民幣,這樣能夠有效減少中國對美元的依賴,特別是我國從中亞各國進口的能源產品,可以直接使用貿易國貨幣進行交易,而無需使用第三方貨幣,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第三方貨幣金融風險。除此以外,絲綢之路的經貿往來,還能帶動人民幣結算與兌換,對外彙儲備產生有益影響,比如我國可將所持有的貿易國貨幣作為儲備資產,發行債券等金融資產,以促進資本市場的相互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