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對金融產業影響的作用途徑和效應分析
財經視線
作者:許哲
隨著國際資本加快流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采用企業間協調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即金融集聚現象,這種集聚目前已逐漸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之一。縱觀全世界,以紐約、倫敦和東京為代表的三大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機構,2012年3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上,倫敦居於第一位,主要由於倫敦聚集了接近一百八十多家外國公司,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數量眾多,全球約1/3的外彙收入在倫敦交易,因此,其金融聚集程度非常高。從中國來看,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也較高,如上海陸家嘴中心商務區聚集了國內外六百多家金融企業。雖然金融集聚現象已逐漸顯現,但其對金融產業到底是怎樣的影響,是如何影響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
我國金融集聚現狀分析
(一)銀行業集聚現狀
截止到2013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共計20.9萬個,從業人員356.7萬人,資產總額140.2萬億元。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銀行機構數量最多,占比接近40%,從業人數也最多,占比超過40%,銀行業資產總額占比也最高,高達58.9%,其中廣東、北京和江蘇三個省市的銀行業資產總額均超過了10萬億元。與此同時,全國共有法人性質外資銀行達44家,分布在9個省市,其中有43家在東部地區。
(二)證券業集聚現狀
截至2013年末,境內上市公司(A股和B股)共計2489家,比2012年減少了5家,其中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355家和701家。分地區來看,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境內上市公司數量比重分別為65.1%、14.7%、14.7%和5.5%,可見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債券市場發行規模逐步擴大,各類企業通過發行、配股等方式累計籌資3867億元,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區的A股籌資額占全國的比重比2012年高3個和6個百分點,東部和東北地區有所下降,分別下降9個和1個百分點。
(三)保險業集聚現狀
我國保險業從 1980 年恢複至今,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發展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保險業的發展速度。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保險法人公司167家,分支機構約1600家,年末資產總額首次超過8萬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3%,全行業實現投資收益3658.3億元,收益率高出5%。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的保費收入占比最高,為54.4%,西部地區保費收入同比增長最高,為13.6%。其中廣東、山東、浙江和江蘇四個省份的保費收入均超過了千億元,占全國比重接近1/3。
金融集聚對金融產業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金融集聚促進金融產業市場化
1.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體現在金融機構之間的協作和對基礎設施的共享上,通過集群中機構的共同發展及分工協作,從而促使集聚區的金融企業通過對比外部生產成本和市場交易費用的差距後,產生內部分工逐漸社會化及外部化,從而可以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擴大生產規模和降低成本,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從而促使金融產業的集聚形成了規模經濟。
2.彙集人力資源。金融業是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本高、附加值高的產業,而人力資本是金融業的核心生產要素。隨著大量金融的集聚和發展,區域內的金融配套產業和相關中介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這些機構為金融業的各種需求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而各種從業人員不斷交流使得區域內的人力資源水平和效能快速提高,繼而推動區域內金融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