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紮根理論的我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路徑探索(1 / 3)

基於紮根理論的我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路徑探索

產業觀察

作者:黃漫宇 李圓穎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企業數量激增,電子商務行業迅速發展,各地開始大力興建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據阿裏研究院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數量已經超過510個,在眾多產業園、創業園、軟件園中聚集了不同規模的網商和電子商務服務商。雖然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開始凸現,但是出現了較多的問題: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建設盲目,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兩極分化嚴重,相當部分園區存在經營不善、入園企業流失嚴重的問題,未能發揮產業集群的正外部性。基於以上原因,本文擬運用紮根理論對目前運營較為成功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形成和發展路徑進行探索性研究。

相關理論研究回顧

國外對於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討論信息化對於產業園區發展的利弊。如Cooke(2001,2002)做了大量的研究來解釋園區的創新能力,主要關注園區內企業通過信息化工具所進行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易及其伴隨的知識轉移模式。研究認為,信息化使得園區內企業間的交互作用增強並且促進了園區內部知識的共享。Hicks等人(2000)的研究也表明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有利於出口導向型園區更好的融入世界市場、輸入知識,從而有助於園區保持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國內關於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研究開始於近幾年,包括界定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內涵、總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主要模式、分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構建及其運行機製。代表性文獻包括:蔣定福等(2012)認為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或業務上有關聯性,將互聯網作為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的平台,以實現機構或個人商務目標的企業和機構所組成的聚集體。陳德剛(2012)歸納了目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幾種發展模式,包括電子商務產業園型、龍頭企業主導型、第三方平台型、行業平台型四種模式。蔣定福等人(2012)從優化電子商務行業環境、發展電子商務第三方服務機構、建設電子商務產業載體、培育龍頭企業四個方麵研究了上海推進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建設的策略。

考慮到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仍屬於新生事物,相關研究並不多見,對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路徑的探索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因此本文擬運用紮根理論對於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路徑做探索性研究,以期在紮根理論的基礎上總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形成和發展路徑的模型。

研究方法—紮根理論

本研究以所選取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相關新聞報道、研究論文、訪談資料、官方網站資料等為研究對象,考慮到這些二手資料都是文字敘述性的,因此本文擬采用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這一探索性研究技術。紮根理論主要運用於對二手定性資料進行研究分析,首先需要搜集與整理係統化的資料,然後運用理論演繹與理論歸納去發掘現象背後的理論。

紮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隻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從下往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資料分析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主要的步驟,依次為開放性編碼、主軸譯碼和選擇性譯碼。開放性編碼指將資料記錄進行編碼並逐步進行概念化和範疇化,主軸譯碼是指通過運用因果條件、現象和脈絡將各範疇聯結起來提煉主範疇和副範疇的過程,最後選擇性譯碼是指選擇核心範疇,並將其係統地和其他範疇聯係在一起,形成完整故事線的過程。研究最終在故事線的基礎上,構建和發展理論框架。

我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形成路徑研究

結合我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根據相關資料的可獲得性以及豐富程度,本文通過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使用Nvivo10的質性研究輔助工具,選擇以廣州市嶺南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為典型案例分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並以浙江省杭州市東方電子商務產業園、義烏真愛網商創業園和網邦電商園為發展路徑模型飽和度檢驗的樣本,通過飽和度檢驗完善模型。

(一)案例園區基本情況

嶺南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是由廣州市嶺南電子商務產業園有限公司重點打造的現代化國際電子商務集散地,是由傳統鞋商(嶺南鞋城)轉型而成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園區辦公麵積 25萬平方米,可提供2000多套辦公室,容納2000家電子商務企業。

(二)資料收集和篩選階段

為保證對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發展路徑的充分描述,資料收集采用了多種渠道,這些渠道包括文獻資料、檔案資料、訪談、搜索引擎條目等。最終,本文搜索到相關文獻、新聞、研究報告、視頻、訪談等各類資料超過千條,經過相關性和重複性的篩選,獲得相關的資料60餘份,將其導入Nvivo10中待用。

(三)紮根理論分析

1.開放性編碼。開放性編碼通過對原始訪談資料逐句進行編碼,並從中產生初始概念,發現資料的概念範疇。在對嶺南電子商務產業園形成路徑進行開放性編碼的過程中,根據嶺南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市場定位、策略和具體的活動等類目來進行開放性編碼,形成了“園區轉型前基礎條件”、“園區轉型中間狀態”、“園區轉型升級內外條件”等節點,並將時間作為形成路徑的主要參考。

2.主軸譯碼。主軸譯碼主要是發現範疇之間的潛在邏輯聯係,發展主範疇和副範疇,即將開放性編碼得到的節點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分層,進行一定的聚類,並闡述主範疇和副範疇之間的關係。主軸譯碼主要依據的是時間樹節點和來源於資料的產業園不同階段的定位和願景,將開放性編碼的結果進一步整理和歸納可得主要的四個主範疇和二十個副範疇,主範疇分別是傳統產業園轉型階段2009-2011年(A)、電子商務園招商和服務平台搭建階段(嶺南模式1.0)2012年(B)、電子商務園服務提升與資源整合階段(嶺南模式2.0)2013-2014年(C)、運營模式複製擴張和持續創新階段(嶺南模式3.0)2015年(D)。

3.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編碼是從主範疇和副範疇中挖掘核心範疇,並分析其與主範疇和副範疇的聯係,以“故事線”的方式描繪行為現象和脈絡,最後發展成為理論框架。本文確定了電子商務產業園形成與發展路徑這一核心範疇,根據主範疇和副範疇的歸納勾勒出故事線如下:

傳統產業園轉型階段(2009-2011年)。2009年廣州嶺南國際鞋城成立,並在2010年發展成為廣東省皮革鞋業十大商貿基地之一(Aa1.1),這個階段主要是商業地產的運作模式,以租金收入為主。然而2010年傳統批發市場發展因受到互聯網的衝擊已經遇到瓶頸,很難有突破性成長,因而嶺南國際鞋城在2010年開始電子商務化(Ac1.1,Ac1.2),並於2011年轉型成為嶺南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Ac3.1),恰逢廣州市政府對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出台了許多支持政策,2009年和2010 年廣州市財政共投入6000萬元,對超過5000家初次使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給予資金補貼,扶持了65家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帶動企業投資3.2億元,此外在《廣州市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以打造亞太地區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為目標,進一步著力推動“千年商都”和“網絡商都”的協調發展(Ac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