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我想有個家(1 / 3)

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單親家庭或戰爭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心理痛苦是難以言表的,甚至留下心理隱患,造成人格扭曲,一輩子痛苦不堪。

李某,男,是一位初二的學生,父親和母親在他八歲的時候就開始鬧離婚,從小到大一直和祖母過。在沒有父愛和母愛的日子裏,他的不幸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記得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常常看見祖母一個人在家暗自流淚。我問祖母為什麼哭?她說是頭疼,我還信以為真。直到爸爸媽媽離婚了,才知道爸爸和媽媽已經不再是小時侯愛我疼我的爸爸媽媽了,那時我真恨爸爸和媽媽!常寫他們是壞爸爸和壞媽媽,我一直和奶奶生活,隻有奶奶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可他們卻很少關心和幫助我”這是他小學的一段日記。他奶奶的身體很不好,經常要去醫院檢查,不能生氣,不能勞累,對他的要求也常常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而無奈,隻能隨之任之。他的學習成績從此直線下降。自從進入初中以來他的成績也一直不理想,上課沒精神,下課喜歡趴在座位上,不和其他人交流。在加上又因為成績不好而又受到老師的冷落,學習上沒有自信,生活中缺少歡樂。

王某,男,15歲,某中學初三學生,性格內向。6歲時,父親因病去世。30歲剛出頭的母親帶著一個6、7歲的男孩生活,工作;孩子上學、家務都落在母親的身上,生活很艱難。在王某9歲時,母親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伴侶,想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不讓孩子在一生當中有更大的缺陷。王某知道後,堅決反對母親的這門親事,並且不許母親和任何男人來往,就是鄰居的男同誌幫他家搬煤氣罐,他都不讓,寧願自己與母親抬,也不讓人幫忙,他怕失去母親。王某看到母親又要工作、又要照顧他,還得幹家務,非常辛苦,於是8、9歲的王某就主動幹家務,上下學不讓母親接送,還學著做飯,以減輕母親的負擔,隻要母親不再為他找後爸,他什麼都可以做。他知道靠母親一人微薄的工資養家,生活很緊張,所以,王某從來不要零花錢買零食,也不要母親給買什麼好衣服。一次,他在放學的路上,偶然看見母親和一位男的並排騎著車子,有說有笑,他心裏就不舒服,回家就和母親發脾氣。他在上小學時,從來不和小女姟玩耍。由於自己沒有零花錢買零食。沒有好衣服穿,在同學麵前總覺得低人一等,於是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善與人交往。等到上了初中後,班主任第一次讓填寫父親的工作單位及電話,有的學生看到王某隻填了母親,就偷偷的傳言:“王某沒爸”,聽到這話後,他覺得非常刺耳,好象同學們都在用鄙視的目光看他,他也自愧不如,常低著頭,不敢看人,產生了很強的自卑心理。但王某自小聰明,從小學到初二,學習成績一直優秀,可他從不關心班集體,與同學交往很少,尤其不願和離他家很近的、學習優秀的孫某同學說話,更不願和他做伴回家,常常獨來獨往。他對入團不積極,到了初二,他還沒寫入團申請書,班主任給他做思想工作,他認為入團是個形式,是表麵的追求進步。當老師問他為什麼不願和品學兼優的孫某說話、一起回家時,他說:“因為他爸在單位是個領導,有權,家庭條件好。”

小明,男,初一學生,父母離異。歸父親撫養,但因其父經濟條件差,生活在貧困山區等原因,現寄養在伯父家。該生的伯父將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是反對的。父母與他極少聯係,問他:“春節有沒有見到父母。”他說:“沒有”。問他:“是不是很久沒見父母了。”他說:“不是。”問他:“那多久前見過呢?”他說:“一年多以前。”問他:“那你想不想念他們?”他說:“不想”。可見他是極度缺乏父愛母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從小學到現在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小學老師基本上把他當成“編外生”,對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績的希望。同班同學認為他髒,行為怪異,稱其為“白癡”、“垃圾蟲”。同學極少與他交往,而且普遍討厭他,僅有個別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學習上遇到難題向老師請教,有些同學甚至當著他的麵說:“老師,你不用白費心機了,怎麼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癡的’”。在班遇到困難或受到其他同學欺負時,經常哭。班主任發現其行為異常,思想工作效果不明顯,於是轉介他來進行心理谘詢。心理測驗顯示智力小明處於中上水平。

沒有家的孩子像根草

家庭,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便組成了這紛繁複雜的社會。無論是哪一位學生,白天在學校裏接受教育,放學後都要回歸各自的家庭。筆者認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都不一定能培養出品德好、成績優、身體健康的孩子,更何況那些特殊的、殘缺的家庭呢!家庭的破裂、雙親的爭吵、一方的遠走他鄉……給孩子幼小的心蒙上多少陰影,帶來多少創傷。對愛的渴望引發孩子多少傷感的淚水;欲愛不能又引發孩子多少無端的思念和憎恨。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也是無辜的。父母的不負責任,到最後都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應該說,這類孩子的童年是殘缺的:他們得到的愛是殘缺的;他們童年的記憶是殘缺的;甚至他們的人生都是殘缺的。

離異家庭對孩子教養常常出現的誤區

誤區之一:把孩子當作出氣筒“你怎麼和你那個壞老子一樣”“你真沒出息,都是被你媽媽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