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太快。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愈演愈烈,人們的世界觀、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些年,一些所謂的“宅男宅女”“新新人類”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青年人不堪社會的壓力,或因為缺乏信仰,失去了生活的動力,為了逃避現實世界中的壓力和失敗,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滿足,幹脆閉門不出,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打遊戲。“宅男宅女”不與社會環境發生直接的關係,人際交往甚至戀愛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這將使個體的社會功能受損。雖然他們自己不痛苦,他們的父母、親人痛苦不堪。“宅男宅女”已經成為困擾當今社會的一個嚴峻問題。
李某,男,26歲,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僅一個多月,因工資太低,人際關係複雜而辭職,接著找工作,幾次沒有成功,便不出家門,白天睡覺,晚上上網,聊天,看資料,打遊戲,開始半年還和母親交流,偶爾一起去遊泳,慢慢地不和人聯係,手機長期不開,房間電話線拔掉,不和家人一起吃飯,連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出來,幾年不理頭發,現頭發已經長到臀部以下,家人痛苦不堪,到處為他求醫,自己無動於衷。
自稱“六星級宅女”的小潘這樣描述自己的每一天:
起床,穿著睡衣麵對電腦,不停按F5鍵刷新網頁,然後打遊戲、看電影、看漫畫,一首歌能反複聽一天。家裏備有泡麵和各種幹糧,餓了就隨便吃點。手機永遠調成震動,電話一響或者有人敲門就神經緊張。QQ、MSN常年隱身或者幹脆不上線,有時候突然想找人聊天,說兩句話自己就先不耐煩地跑掉了。出行地點僅限於住所兩公裏以內的範圍,到人多的地方就會覺得很累。“有時候,也想出門走走,但起床、化妝、梳洗打扮完了已經是下午了,就放棄了。”小潘的爸爸為女兒的“宅女”生活發愁:“她每天就對著電腦上網,一天隻吃一頓飯,爸媽說十句話她隻回答一句,既不和同學玩也不出門。我們年輕的時候,周末約上幾個同學去爬山、遊泳,多充實。現在的孩子就喜歡整天待在家裏,真怕他們憋出什麼病來。”
在房間裏旅行
買書上卓越,日用品上淘寶,衣服化妝品包包香水一概忽略不買——作為典型宅女之代表,小S輕飄飄地在自己的小房子內過起了簡陋的日子。她MSN上的簽名常掛著一句:在房間裏旅行。有點小姿色的小S,雖然說話做事稚嫩有餘,身份證卻告訴她已年近廿九,她馬上就要搭乘奔三一族的末班車,卻對解決男人問題不抱幻想。
足不出戶的小S,就這樣以懶洋洋的姿態做起了家居動物。成天披掛一件睡裙,睡睡懶覺,吹吹空調,上網上到手抽筋,每天睡到自然醒,偷得浮生天天閑,四體不勤均沒勁。宅的時候,隻吃兩樣東西:餅幹和礦泉水,實在餓得不行,或者尿急的時候,就爬起來簡單地吃一點,吃完繼續。外賣是絕對不叫的,叫外賣多浪費時間啊,想吃什麼就累,另外還得起來穿衣服見人。
“宅男宅女”的由來
“禦宅”一詞源於日語,在上世紀80年代剛出現在日本時,多用於那些迷戀遊戲、動漫等單身的成年日本男子。本世紀初傳入我國,國人利用其義引申出“宅男宅女”一詞。“宅男宅女”大多是“80後”、“90後”,他們喜歡成天“宅”在家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上網、看動漫、打遊戲等,在自己的世界裏自得其樂。至於人際交往、社會活動,他們往往漠不關心,和社會的接觸能免則免,更不關心世界大事,“布什是不是還在當總統,和我有什麼關係?”甚至和家人,他們也甚少溝通。現在,“宅男宅女”已在中國漸漸成為一種新潮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1980年代末日本一起高中生連續誘殺少女的案件讓人們對“新人類”的心理和道德發展產生了疑問。通過電視鏡頭人們看到那位年輕的殺人犯的房間裏觸目驚心地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原件及卡通漫畫相帶。成年人開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現代傳媒技術不僅使年輕人獲得了接受信息、知識的新手段,同時也讓年輕人很容易地置身到了充滿色情暴力的娛樂世界中。不僅如此,由於沉迷於電視節目、電子遊戲以及電腦,年輕人開始變得孤獨、陰澀,他們不善與人接觸交流,且對現實社會缺少興趣,電子遊戲成了他們同輩團體內部最熱門的話題。
自1980年代以來,又一個新的概念被人們用來定義現實中的青少年——“閉居者”(“引きこもり”),它被用來說明今天的青少年難以與人溝通、拒絕進入群體的那一種自閉傾向。人們意識到,發生在學生們身上的種種偏差行為,多半與他們對人際關係、群體關係的內心的緊張、恐懼有關。這樣的傾向不僅存在於那些不上學的以及一離開學校就呆在家中房間裏的中小學生中,同樣也存在於許多離開了學校的社會人——那些不想進入或無法真正進入職業團體的年輕人中。與“宅人”有所不同的是,“閉居者”與同輩群體也已經很少發生關係。在日本,這樣的閉居者有人估計有50萬,也有人說有100萬(金澤純三,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