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越來越好,60歲的人,精力充沛,經驗豐富,突然要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有些人感到很不適應。在職時,上門拜訪求事的人絡繹不絕;退休了,寒舍的門檻沒有人邁了。有相當多數人會產生嚴重失落感,煩躁、激怒、牢騷……看什麼都不順眼,慢慢地失眠、消瘦接踵而來。從心理學上講,稱這種現象為“退休綜合征”,在退休的人員中,或多或少都有這麼一個心態失衡過程。隻要自我調節得當,心理得到平衡,“退休綜合征”也就會不治自愈。
案例1
王局長退休後,不願出門,不與人交往。經常無端對老伴於老師大發雷霆,罵她老不死的;就連他平時最喜歡的大孫子棋棋找他下圍棋,他都瞪眼,去去,我才不跟小孩子下棋呢,小孩子好耍賴;他喜歡獨自坐在書房裏發呆,傻笑,自說自話;有時還讓老伴去開門,說有人敲門,而每次老伴開門後,門外都沒人。有一次,他對著書櫥大聲說話:你是怎麼搞的?你辜負了我對你的期望……你們幾個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抓好,出了問題我撤你們的職——同誌們,現在開會,今天我著重講三個問題……我是一名老黨員啦,我敢以黨性原則作保證,我沒有貪汙受賄行為;我也沒有嫖女色,養情人——
案例2
周先生已經退休,孩子都很孝順,自己也不缺錢花,一向性格開朗的他最近一段時間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少語,而不願與人交往,經常感到緊張焦慮,失眠比較嚴重,愛鑽牛角尖,特別愛生氣,而且退休後變得比較內向,怕與人交往。找過醫生,說是神經官能症,和性格有關。周先生說:“我也覺得我的性格有問題,很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活得那麼累。”
退休之後卻沒有過上以前盼望的那種悠閑日子。花鳥魚蟲、琴棋書畫也沒有給他帶來預想的樂趣。一下子退休了,還真不適應,心裏總有一種失落感,總覺得退休後人家看自己的眼光、對自己的態度與以前不一樣,愛跟人吵架,說不清楚自己到底哪裏委屈,卻經常想大哭一場。這可能是生活鍾的慣性,常常是情不自禁地早早起來,匆匆地做好早飯,急急忙忙地嗽洗完畢,準備吃完早飯去上班。等吃完飯,才潛意識中意識出自己已經退休了,不用緊張了,也不用去班了,心裏咯噔下生出一種失落感,無比的沮喪,無比懊惱,我老了!我沒事可做了!內退在家,身體好好的,一點事情沒有,有時就會生悶氣,看這事也不順眼,那樣事也不順心,老是想借題發揮。雖然自己常常理智地抑製自己的情緒,但不免有發作的時候,不少老年人退下來性格變了,情緒不穩定,變得嘮叨,愛管閑事等等。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離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與同事們共同學習的機會,而兒女成家立業,沒有時間陪伴在身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而大多數子女隻注重對老人們生活上的照顧,忽視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別是當老人生病時,這種孤獨與失落感與日俱增。另外,過去長期習慣了的生活日程驟然改變,再加上“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等不勝唏噓,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產生自卑、無用感,甚至焦慮、抑鬱。此外老年喪偶、親友生死離別等,對老年人都是最強烈的生活事件,從而感到無限悲傷。以至於難以解脫,對生活失去興趣,因此產生行為退縮,不願與人交往。
對退休老人的幾點建議
第一,對退休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管職位高下,人總有退休的一天,這是生命曆程中一個必然經曆的過程。
第二,讓心理與行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適當地少管事,多找退休人員談談。做領導的,少坐些公車,少一些應酬。
第三,退休老人應該多觀察社會現象,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發揮自己的餘熱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