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車的,也要把好方向盤
勤勞的農民知道在春天播種,成功的人則知道在春天擬訂計劃,為自己找尋成功的動機。
有些人不喜歡做計劃,因為他們覺得大多數的計劃常常還來不及完成就中途夭折了,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這種人大都是“光有想法,沒有做法”。
有些人可不這麼認為。他們相信做了計劃之後,才有明確的目標,方向才不會走偏,萬一中途有變卦,計劃可以再修改,即使最後沒有百分之百到達目的地,但至少完成了大半。“如此,你知道你的距離還有多遠,總比站在原地好!”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是說。這種人,堅持“先要有做法,爾後,想法就會逐一實現”。
的確,盲目而沒有焦點。很容易讓人走上岔路、白費力氣。
你不妨觀察農民施肥的方法:他們在什麼地方施肥,什麼地方的農作物就會生長得特別茂盛。如果他們將肥料亂撒一通,結果就是該撒到的地方沒撒到,不該撒到的地方(譬如雜草區)卻特別肥沃。
行為學專家魏特利博士就曾經指出,一個人想要成功,通常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第一,先要擁有夢想,並把夢想寫成明確的目標與計劃;第二,融入知識,放進技術、經驗與知識;第三,全力以赴,不要猶豫,立即行動。
魏特利博士觀察到:缺乏明確目標和動機的人,由於背後沒有強大的信念支撐,每當困境來臨的時候很容易就被瓦解。
計劃是一種積極的行動力,它可以讓你集中心力專注於目標上,避免受外力打擾。
譬如,有些人非常容易見異思遷,很多不相幹的事都想湊一腳,結果卻忘了自己原先設定的目標。當你心有旁騖的時候,趕緊把你的“計劃”拿出來,貼在最醒目的地方,這樣就可以提醒你立刻回到軌道上,把那些無關的雜事一律拋開。
記住,心不在焉絕對無法完成你的任務。所以,一定要保持專心,不讓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上。
每年開春,張先生總是不忘在記事本上為自己定出一年內要達成的目標。通常。他的計劃包含三大項:(1)財務,今年預期的收入;(2)事業,包括晉升、專業訓練與進修;(3)健康與家庭。
張先生從小就很懂得替自己做計劃。他的家境很窮,父親是個連字都不認識的倉庫管理員。但是靠著自食其力,張先生不僅順利念完了大學、研究所,而且一口氣拿到七八張和會計、保險、管理相關的專業執照。
隔了兩年,另一家公司來挖牆角,待遇足足是他原來的兩倍,張先生卻不為所動,堅持留在原地。不久,他的老板知道了這件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的潛力,而公司正好麵臨改組,便將他晉升為亞太區財務主管。那年,張先生不過才26歲。
之後,張先生由財務一直做到副總經理。觀看張先生事業發展的曲線圖,便不難發現他充分發揮了會計人“精打細算”的特色。“我對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很周密的計劃,算得很精確,但是絕對不誇張。”他滿足地說道。
從小到大,張先生始終謹記著一句座右銘:“絕對不要浪費任何一分鍾在無價值的事情上麵。”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知道何時該選擇“要”與“不要”。
他說,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求都不一樣,有些在別人看來認為很有價值的事,對自己卻可能是一文不值。譬如,在他們這個行業挖牆角、跳槽的風氣很盛,很多人看到的隻是一時的利益,忘記了長遠的目標,雖然賺到了錢,卻失掉了方向感。對他而言,這種沒有目標的人生,不是他要的人生。
農民耕耘田地需要力氣,你的人生目標當然也需要你努力去灌溉,給予充足的養分,才可能結出果實。很多人在果樹的種子才剛剛埋下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計算自己可以有多少收成,忘記在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定期除草、施肥。重點是:計劃擬訂之後絕不可偷懶,否則最後還是一事無成。
俗話說:播種的季節就是努力行動的時候。雖然這是句老話,但永遠是不滅的真理——想怎麼收獲,就怎麼栽吧!
一口氣吃成胖子
你可能剛走出或即將走出校門,此時此刻你首先是要找到合意的工作。不喜歡的工作,你不要它;喜歡的工作,它不要你。你不斷地寄履曆表、推薦函,參加麵試,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有一天,你終於在信箱裏看到錄取通知,搞定了!
誰知這正是苦難的開始。正式上班後,你經常被上司交付做一些無關痛癢的事,讓你感覺自己可有可無、不被重視。雖然你在校成績表現優異,但辦公室裏的那些“老鳥”可不在乎你學業得了幾分。連續幾個月下來,你覺得非常不舒服,所有的事情你都不滿意,覺得自尊受到很大的傷害,你甚至懷疑:“我是不是還要繼續幹下去?”
根據心理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多數社會新鮮人普遍共有的現象——適應不良,尤其是從一個被保護的環境跳人另一個競爭性的環境,最容易發作。因而,在這個階段,社會新鮮人所受到的心理衝擊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