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西藏文化“血脈”承傳民族“基因”
經濟與社會
作者:許萬虎 索朗德吉
展佛、跳藏戲、賞唐卡……眼下,拉薩雪頓節拉開大幕,西藏各族群眾與海內外遊客正攜手樂享藏文化饕餮盛宴。
多年來,十四世達賴集團四處兜售所謂西藏“文化滅絕論”,汙蔑西藏“文化、語言、民族特性等瀕於滅絕”。事實上,在過去50年中,西藏文化“血脈”自然貫通,民族“基因”有序承傳,沒有任何能支撐其謬論的“論據”。
◎羅布林卡賞藏戲。
藏民族傳統文化失傳了嗎?
長期以來,得益於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傾力保護,藏文化這一在封建農奴製下難煥生機的古老文化重現風采。
每至農閑,藏東昌都市察雅縣香堆鎮的阿布瓊瓊便換上華服,組織同鄉在田間跳起“香堆藏戲”,就連年長的老阿爸有時也會被戴上花冠、塗上口紅,拉上台充角兒。
在當下國內許多戲種麵臨傳承危機時,藏戲這一古老劇種卻一枝獨秀,在高原厚土的每一個角落開枝散葉。
起源於14世紀的藏戲,取材民間故事、曆史傳說、佛教經典等。自治區成立以來,藏戲挖掘、搶救、普查、保護工作有序推進。如今,近百個民間藏戲隊被認定為各級保護單位。
藏戲的蓬勃發展,是西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一個縮影。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吉吉說,除了八大藏戲,格薩爾說唱藝術、傳統歌舞等各類非遺項目不僅擁有活態傳承人收徒傳藝,其全媒體資料也已統一錄入數據庫,麵向公眾開放。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副總幹事格勒說,舊社會藏族老藝人跳藏戲、繪唐卡、塑佛像,僅僅是為了信仰或“支差”,如今同樣的文化生活在新舊西藏兩種社會中目的不同、心情不同。
◎西藏古典音樂演奏。楚翹 攝
不隻非遺文化有序傳承,大批有形的文物古建也煥然一新。每天清晨,“西藏寺院鼻祖”桑耶寺便傳來整齊的勞動號子。僧人平措多吉說,工人們以“修舊如舊”為原則施工,寺廟正漸漸煥發出昔日輝煌風貌。
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旦增朗傑說,僅“十二五”期間,國家安排西藏重點文物保護維修項目就達46個,總投資10.09億元,目前亞東古驛站、小昭寺、強巴林寺等保護維修項目已完工。
藏語文生存空間被擠占了嗎?
每天模仿老師的口型,咿咿呀呀,練習藏文基礎詞彙,這是西藏第一所小學——昌都市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索朗卓瑪每天的必修課。“藏語課程是學校最重要課程,每天都有。”她說。
舊西藏,隻有領主子女和少數僧尼才有受教育學習的權利,廣大農牧民子弟沒有機會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