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仆”關係不能顛倒
隨筆雜談
作者:付春陽
看電視劇《焦裕祿》,我情不自禁地想到焦裕祿的肺腑之言:“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為了這些窮苦百姓,正是為了這些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廣大人民,他在蘭考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植樹治沙,脫貧致富,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這是焦裕祿同誌公仆精神的寫照,也是黨的宗旨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我想他從根本上擺正了“主”“仆”關係。這也正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的問題。
縱觀焦裕祿的一生,沒有官架子,將自己沉下去,沉到群眾身邊去,與群眾心連心,他和群眾一起勞動,交心談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認真感受群眾,在群眾眼裏,他不是領導,是大哥是親人,他們相信他,支持他,擁護他,他們相信焦裕祿所說的每一句話,相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他雖然已經離開我們40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的精神與我們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精神是一致的。特別是他的公仆意識正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集中體現。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辦公條件的改善,執政環境的優化,有的黨員幹部發生了角色錯位,由公仆變成“主人”,自認為可以主宰群眾,支配群眾,代表群眾,從根本上脫離了群眾;有的黨員幹部看不起群眾,認為群眾無知野蠻,不講理是刁民,怕接觸群眾,從心理上拒絕了群眾;有的黨員幹部不關心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久拖不辦,從感情上傷害了群眾;有的黨員幹部與民爭利,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以權謀私,貪汙腐化,背離了人民群眾的陣營……
為什麼能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黨員幹部來自群眾,本身也是普通群眾一員,有些黨員時間長了,身份變了,地位高,權力大,與群眾的距離遠了,顛倒了主仆的關係。從客觀上講,我們大多數在崗的幹部沒有經曆過戰爭年代的險惡環境和生死考驗,也沒有吃過焦裕祿青少年時代吃過的那些苦,很難體會軍民、幹群相濡以沫血肉相連的真切感受,容易漠視群眾的安危冷暖。
在2010年11月《人民論壇》開展的關於中國政治優勢究竟在哪裏的獨家調查中顯示,無論是幹部群體,還是普通民眾群體,對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這個政治優勢認同度比較低,而且越來越低。麵對這種情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黨中央決定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實踐活動主題與焦裕祿精神高度契合。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黨的群眾觀念的核心內容,與“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一脈相承。
古人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心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民眾意識不斷覺醒的今天,更是有指導意義。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曾說過:“我們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讓我們坐在台上。”所以,我們要以焦裕祿為榜樣,牢固樹立民本思想,處理好幹群關係,時刻以人民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民來展開,隻有這樣,我們黨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的廣大黨員幹部若都能像焦裕祿同誌那樣:“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就能做到清廉,務實,高效,就能把老百姓看成自己的父母,親人,從而達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焦裕祿精神相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