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1 / 3)

隨著全球經濟激烈競爭和科技飛速發展,要想持續改善企業績效、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僅僅依靠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已遠遠不夠。隨著人力資源方麵研究的不斷深入,可以發現,掌握特定知識、技能的員工隻是改善組織績效的必要條件,但卻並非充分條件,員工的態度和行為在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組織績效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關注人“心”成為人力資源管理新的出發點。如何獲取、開發和利用員工的心理資源,並通過充分挖掘員工的心理潛能,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高組織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投資收益,進而使組織獲得競爭優勢,最終實現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已經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麵臨的重要問題。

心理資本和工作投入這兩個概念就是以積極心理學以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為理論基礎,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漸漸受到企業以及各方學者的關注。由於積極心理學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現在還處於發展初期,因此,對心理資本和工作投入的研究大多是對概念、結構的分析,相關性的實證研究還較為缺乏,因此本文選取心理資本和工作投入這兩個新興的概念作為研究點展開實證研究,以期驗證、豐富相關的理論分析。

一、心理資本的定義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等文獻[4]中。2002年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賽利格曼在他的書中Authentic Happiness首次提出一個問題:是否存在心理資本?如果存在,它是怎樣的,我們如何獲得它。他通過一個建議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我們正在專注於某事(全神貫注於湧動),也許我們就正在為我們的未來投資、建立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將此應用於工作場所,“湧動”可以根據個人和組織目標的調整以及對工作的適應重新定義[8]。他認為,可以將那些導致個體積極行為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範疇並給予更多關注。

2004年,魯森斯等人則從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主張心理資本是指人的積極心理狀態,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資本”概念,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 ),希望(hope)、樂觀(optimism)和堅韌性(resilience)四個方麵,使人們開始關注有關心理資本及其對領導和員工的影響的研究。與以往對心理資本的理解不同的是,他們強調了心理資本的可以測量、可以無限開發和能夠管理等特性,並指出了心理資本投資、開發和管理的具體方法[9]。

2005年,魯森斯等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並能夠通過有針對性地投資和開發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10]

2007年,魯森斯、約瑟夫和阿弗利奧(Avolio)又對心理資本的定義進行了修訂,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其具體表現為:(1)在麵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並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2)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3)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希望);(4)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複原並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11]。

綜上,心理資本可以定義為:個體所擁有的積極心理資源,其構成部分(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都是類似於狀態(state-like)的積極心理力量,而不是傾向性的、相對穩定的、類似於特性(trait-like)的個性特征(如盡責或自尊等)[10]。

二、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及相關研究現狀

目前,對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也未達成一致。魯森斯等人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心理資本由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 )、希望(hope )、樂觀(optimism)和堅韌性(resiliency)四種積極心理狀態構成[12]。這些要素是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因,也是激發員工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核心因素。

1.自信

自信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完成某一具體任務時,對自己激發自身動機、運用認知資源和執行行動計劃的能力的相信程度。具有信心的人願意選擇挑戰性的任務,自我激勵並且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當遇到障礙的時候鍥而不舍。已有研究發現[13],信心與工作績效之間顯著相關,其對績效的影響要強於諸如目標設定、行為矯正、個性特質等因素,而且,信心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留職傾向、感知到的組織有效性等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2.希望

希望指在成功的動因(指向目標的能量水平)與路徑(實現目標的計劃)交叉所產生體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因此希望由兩因素決定:(1)希望是一種認知或“思考”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體能夠設定現實而又有挑戰的目標和期望,然後通過自我引導的決心、能量和內控的知覺來達到這些目的;(2)希望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途徑”或“路徑力”(way power),當最初的途徑受阻時,人們就能找到替代途徑來實現所期望的目標[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