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自己對於本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指標的感覺。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到1969年時僅有20多篇研究,但現在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興趣,最近這方麵的研究已有幾千篇,這些研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對於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這一領域。
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間關係的追蹤研究表明,隻有3個月內的生活事件會影響主觀幸福感。對於生活事件男女兩性有相似的反應,但也存在著一些性別角色的效應:女性持續地體驗到瑣細的小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於受近期的整體條件的影響。關於人格因素對於主觀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發現,與主觀幸福感聯係最為緊密的人格特性為信任、情感穩定性、控製欲、耐性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情緒成分的影響是泛文化的,而對於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的影響則是受文化影響的。
同時,對於金錢觀念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發現。過去的研究者曾以為“看重錢”會降低主觀幸福感。但現在有研究指出,錢與主觀幸福感間負相關的關係並不是由於看重錢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於社會比較、尋求力量、炫耀以及克服自我懷疑等的動機而導致的。
快樂這種積極情緒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在比較了那些快樂的和不快樂的人之後,可以發現他們在認知、判斷、動機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並且這種不同經常是自動化的,並未被意識到。快樂的人對社會性比較信息較那些不快樂的人不敏感。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較為貧窮的國家,人們的快樂程度與收入水平有較大的相關;而在富裕的發達國家,個人的快樂程度與收入水平相關甚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親密的人際關係,包括友誼和婚姻,對於快樂有較大的影響。擁有親密朋友的人更快樂一些;而已婚、未婚和離婚者的快樂程度則依次遞減。同時,越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的人越容易快樂。也有研究者從時代變遷(進化)的角度對快樂進行了研究,認為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比前代淡漠,競爭加劇,而且,大眾傳媒的發展促使人們與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相比較,而這種比較會降低人的自我評價,從而產生抑鬱和不快。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提出了提高人的快樂程度的建議: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並發展親密友誼;選擇一個與自己在價值觀、興趣、人格特性等方麵都相似的配偶;適當設立一些期望值,它們的實現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滿足和快樂。
2.積極的人格特征
在積極心理學中,積極的人格特性(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興趣。在一項問卷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將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進行了區分,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第一,正性的利己特征(positive individualism,PI);第二,與他人的積極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others,PR)。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境和環境的挑戰;後者則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願意並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係並對於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係表示滿意。
積極的人格有助於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coping)策略,從而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對壓力的應對策略可簡單劃分為趨近策略(例如解決問題或者尋求社會支持)和回避策略(例如逃避或者否認)兩類,趨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應對壓力中更為有效。有研究者利用“大五”人格來研究人格因素與應對策略的關係,結果表明盡責性、宜人性和開放性維度與趨近應對策略之間有顯著的關係,而神經質的維度與回避策略相聯係,而神經質的反麵,情緒的穩定性,則與趨近的應對策略有關。
在積極的個性特征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樂觀(optimistic ),因為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麵,有時會產生“樂觀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斷自己的風險要比判斷他人的風險要小,盲目樂觀而不夠現實。這是矛盾的兩個方麵:現實主義會提高成功適應環境的可能性,而樂觀則會使我們有比較好的主觀感受。如何在現實與樂觀之間達到某種平衡?在2001年時國外學者曾討論了一種“現實的樂觀”,認為“現實的樂觀”與現實並不相互抵觸,因此原則上不會產生不現實的對於環境或事件的評價,能夠做到樂觀而又不自欺。這種對於“現實的樂觀”的研究是積極心理學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
3.積極情緒與健康
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義。積極的情緒狀態(如樂觀)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使人相信結果會更好。在麵對壓力事件時,自我報告通常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對於病人,那些處於積極情緒的人更願意接受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並進行鍛煉。
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狀態對於患病者的心身狀況改善有積極的影響,並且,良好的情緒狀態容易導致積極的康複活動,泰勒等人於1992年發現,對於感染艾滋病的人,那些對於自身的康複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的人,在康複鍛煉中表現更好。對艾滋病感染者的問卷調查和其後他們的病情發展情況表明,那些接受死亡的現實的感染者(現實接受問卷得分高)要比得分低者早去世9個月。消極的預期會使艾滋病症狀更早出現。
積極的情緒為什麼會有助於預防疾病和患病者的康複呢?研究發現,積極和消極的情緒都與一種免疫抗體分泌S-Ig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的水平變化有關,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相應地提高免疫係統的活動,而消極情緒則相反。實驗研究證實了實驗操縱的情緒狀態對於免疫係統調節功能的影響。國外學者讓健康的女大學生被試分別觀看滑稽和悲傷的錄像片,觀看滑稽片被試著的S-IgA水平升高,表明免疫係統活動的增強;而觀看悲傷影片的被試者的S-IgA水平下降,表明免疫係統的活動受到了抑製。其他研究者對於男性被試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除了這種實驗產生的即時情緒狀態,研究者也考察了持續的心境狀態對於免疫係統的影響,並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4.關於創造力與培養天才
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有許多涉及創造力與天才的培養問題。創造力研究的興起可追溯到1950年吉爾福特的研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和變換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這至今仍是許多創造力研究和測量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吉爾福特之後,由於創造力的定義和研究的複雜性,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不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關於創造力和天才培養的研究蓬勃發展起來。例如,斯騰博格等人提出了創造力投資理論,認為創造力是一種多維結構,由6種資源構成:智力過程、知識、智力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線索,創造性是這6種因素以各種方式聚合的結果。另外,對於創造力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後天培養的,這一實踐性很強而且一直有爭議的話題,在1996年國外學者通過研究也認為,創造力是源於普通認知過程的一種腦力活動,更多的是培養出的而非生來的才能。關於天才的研究則表明,天才兒童在自己具有天賦的領域有很強的成就動機和堅持性,而天才的產生與父母和家庭環境很有關係,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環境、並有豐富的智力或藝術刺激的家庭中產生。如果創造力和天才是後天培養的,那麼又該如何培養創造力和天才呢?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養方案,比如斯騰博格等人依據創造力投資理論提出了發展創造性潛能的12種策略,包括:鼓勵假設性的質問、允許含糊和不明確、容許犯錯、鼓勵他人對問題進行定義或重定義、對創造性的想法和產品進行獎勵等。
四、積極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
1.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強調教育並不隻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一個人的缺點也是一個人的優點,當一個缺點被改造時與之伴隨的優點也消失了。隻看教育者如何去認識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就是要創建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控製,因為這樣隻會造就一批沒有自己思想的盲目服從、接受者。另外,積極教育的目標是把所有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盡可能地建設到一個他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而這一理想狀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客觀標準,而是依每個人多方麵因素影響的各自可能達到的動態的理想狀態,不求一致,但求盡力。
2.積極心理治療
賽利格曼在《積極心理治療手冊》中提到“積極心理治療”主要是指積極心理學思想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的運用,並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療法。是一種反對過去以問題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療,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進和培養人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上。積極心理治療吸收了東方佛教、道家和禪宗等思想,著眼於衝突、煩惱和苦惱的積極麵,致力於加深自我認識,接納自己,從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
參考文獻
[1]Katz,D。,&Stotland,E。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InS。Kock(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3 rd ed。)New York:McGraw-Hill。1959.
[2 ]Mitchell,T。R。,Holtom,B。C。,Lee,T。W。,Sablynski,C。J。,&Erez,M。Why PeopleStay: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nl。2001.44:1102-1121.
[3]Scott,K。D。&Taylor,G。S。An Examination of Conflicting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Job Satisfaction and Absenteeism:A Meta-analys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5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