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積極心理學的提出與發展(1 / 3)

20世紀中後期,心理學家們漸漸將注意力從研究消極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轉移到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麵。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利格曼發起了積極心理學研究運動,在2000年第一期的《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呼籲,心理學應該從隻研究人類消極心理的傾向中轉變。賽利格曼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成為了一個主要關心治療的科學。這種在疾病模式指導下隻注重對傷害的治療,忽視了對個體成長的注意。心理學家應該能夠告訴人們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什麼是好的工作環境、什麼是好的家庭。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魯森斯則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應用到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並提出“積極組織行為學(positive organizationalbehavior)”這一概念。

一、積極心理學產生的背景和現狀

積極心理學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特爾曼關於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就曾倡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人本主義思潮所激發的人類潛能的運動對積極心理學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物質財富極大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精神追求卻相對落後,負麵心理層出不窮,如精神危機、信仰危機、精神空虛、縱欲主義、孤獨等,而傳統心理學自1879年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相繼有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加工等主要理論,這些理論似乎把人當做動物或機器,而忽略了人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因此,積極心理學就在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客觀社會環境的呼喚以及傳統心理學研究的片麵化等情況下應運而生。

積極心理學似一股清新的空氣注入傳統消極心理學而迅猛發展。如《美國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等雜誌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專輯。1998年以來,塞利格曼利用自己的名望為積極心理學拉來大筆讚助,主要獎勵那些在該研究領域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學者。1998年11月,在美國召開的第一次積極心理學高峰會議明確了積極心理學今後的發展方向———成為世界性的心理運動。積極心理學在短短幾年內,已從美國擴展到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管理心理學家關注。

二、“積極”的界定

積極(positive)一詞現在一般理解為“建設性的”或“正向的”,其來源於拉丁語positum,它的原意是“實際的”或“潛在的”意思。因此,積極從其本義上說既包括了人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了人內部潛在的積極。1958年積極這一概念在心理學界被係統提出來,在當時美國心理健康聯合委員會編訂的一套心理健康係列叢書中出現了一個新概念———“積極心理健康”。從那時起,積極這一概念就逐漸在心理學中被經常提到。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理學界對這一概念的表達並不十分明確。這一概念有多種表達方式,如原始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增進幸福(wellness enhancement)等。直到1997年塞利格曼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一職以後,由於他的大力倡導,西方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積極”運動。與此同時,世界著名心理學雜誌《美國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等也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專輯,積極這一概念逐漸在心理學界得到明確的界定。就目前來說,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主要包含有以下三重含義。

1.積極是對病理學式心理學的反思

心理學自從取得獨立地位以後就麵臨有三項主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實幸福;發現並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這三項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學工作者的同等程度的關注。但在“二戰”以後,心理學工作者卻逐漸放棄了後兩項任務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第一項任務上,即變成了專門致力於糾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問題的科學。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心理學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重點完全放在了對心理問題的評估和矯正上,側重於研究一些外在的緊張性刺激給人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及其消解方法。同時心理學家又把人的心理問題納入到生理病理學的框架之中,以醫生治療病人身體疾病的模式來對待人類的心理問題。這種病理式心理學暗含著一個前提或預設:即心理學是“治問題”科學,而人的心理問題等同於人的身體疾病,去除人的心理問題就如同去除人的身體疾病。因此,這一時期心理學的核心任務就在於對問題的修複,修複個體損壞的習慣、損壞的動機、損壞的童年甚至於損壞的思想,期望通過修複人類的損壞部分來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一般把這種心理學稱之為病理性心理學或消極心理學(pathology psychology)。

消極心理學在糾正心理問題的研究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類卻也忘記了心理學的最大使命———使一切生命過得更有意義。心理學研究的這種轉向有著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一方麵,長期而嚴酷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人類曾有的幸福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麵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既包括物質世界也包括人類的精神世界),各種問題的修複和解決自然就成了當時形勢下最緊迫的任務。另一方麵,這種轉向也有著資金不足的原因。“二戰”以後,社會的各個方麵都麵臨著百廢待興,而戰爭又使社會的財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有限的財力就隻能放在對現實的迫切問題的解決上。因此在這一時期,不僅僅是心理學,其他許多學科都存在著把自己的研究重心偏向於問題解決的傾向,如社會學、教育學、甚至經濟學等都是如此。

2.倡導研究心理的積極方麵

消極心理學以問題為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心理學研究的本意。心理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去掉人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一個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樣去掉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也並不意味著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人的生命係統不是由問題構成的,它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係統,它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衝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因此,心理學應改變這種偏向問題的價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並生活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正是以這種新的價值取向為核心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範式。生活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人們與其花大氣力去探尋不幸的各不相同,還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也許對人們更有啟發。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麵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如學者研究了人為什麼及在什麼時候具有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並指出主觀幸福感應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國外學者從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的角度研究後認為,人類的快樂體驗(optimal experience)這一積極品質是影響人心理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並且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模式;彼得森研究了樂觀主義(optimism )的培養途徑、與現實及悲觀主義的關係等,指出樂觀主義這一積極品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一些學者從人類是怎樣幸福(happiness)的以及誰是幸福的人著手,用實證的方法證明了年齡、性別和收入等不是幸福的來源,隻有社會性支持、對未來充滿希望、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等集體層麵和個體層麵的積極品質才是幸福的真正來源。還有些學者則從進化論的角度對人類的幸福作了分析,指出幸福既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更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機製,人類隻有對其充分關注,才能真正改善人類自身的生活質量;從人的本質出發研究了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這一積極品質,認為個體的自我決定對內部動機、社會發展和人生幸福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泰勒等人用實證等方法研究了積極情感與身體健康的關係(positive emotions and physical health),最終得出結論:積極情感不僅能幫助人消解生活中的壓力,而且也能增進人的身體健康。

3.用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解釋並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對待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問題本身雖然不能為人類增添力量和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也是為人類提供一個展現自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人積極心理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一個處理和消解心理問題的過程。因此,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麵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探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為了達到以上目的,積極心理學常常從另一個角度對問題做出新的解釋和理解,為了達到以上目的,積極心理學常常從另一個角度對問題做出新的解釋和理解。

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目前關於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積極的心理過程對於生理健康的影響。

1.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極其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於積極情緒,國外學者在拓延—構建(broaden-and-build)理論的基礎上,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並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同時,其他實驗研究表明,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行的個人資源,而消極情緒則減少了這一資源,而且,積極情緒有助於消除消極情緒。

當前,關於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快樂(happiness)、愛,等等,都成了心理學研究新的熱點。當然,積極情緒並不是完全分離的,眾多積極情緒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國外學者在2000年曾經對7個被試的多種積極情緒進行了連續98個晚上的持續追蹤,結果發現積極情緒間存在著一致的同步關係:體驗到任何一種積極情緒的同時也都體驗到其他的積極情緒。但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題的明確,許多研究仍然針對不同的單個方麵,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積極情緒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