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腳馬皇後資深賢內助(3)(1 / 3)

馬皇後也是一個尋常女子,她也渴望夫妻廝守,多年來麵對人數越來越龐大的後宮,獨守空房的日子,黯然舔舐寂寞的時候,她應該也千回百轉、輾轉反側過。那麼到底是什麼給她力量拋開女人天生的嫉妒心理,這般大度地善待與她分享丈夫的女人們,這般仁慈地將別的女人與自己丈夫生的孩子視若己出?除了良好的學識修養,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她深深愛著她的男人,無奈她愛的那個人已坐擁天下,愛他便要學習承受一切。曾經刀光劍影中出生入死結成的夫妻情誼堅不可摧,更早已超越一切。

馬氏雖貴為皇後,卻每天都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妃嬪等勸她自重,馬皇後則說:“事夫親自饋食,從古到今,禮所宜然。”而愛屋及烏,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可謂無微不至。對這人數眾多的皇子公主,馬皇後奉行的則是以嚴為愛、悉心調教。

馬皇後生了五個兒子,皇子朱橚最小,性格放蕩不羈,長大後要前往封地開封做周王。馬皇後對他極不放心,周王臨行時,便派養母江貴妃隨同監督,還把自己穿過的一身舊衣服和一根木杖交給江貴妃,囑咐道:“周王有過錯,就請披上舊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周王一聽不免害怕,到開封後一直不敢胡作非為。

馬皇後向來節儉,每天粗茶淡飯,自己洗衣,穿破了舍不得丟掉還要縫補。有人不解:“皇後享天下至富至貴,何至於此?”她卻說:“蓋奢侈之心易萌,崇高之位難處,不可忘者勤儉,不可恃者富貴也。勤儉之心一移,禍福之應響至。每念及此,自不敢有忽易之心耳。”

偶然間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皇後用舊弓弦織成綢子做衣服,她立即效仿,組織宮女用舊料織之,做成被褥,送給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其餘的布料製成衣裳,賜給皇子公主,讓他們明白稼穡艱難。皇子們有時在衣服、器用上互相攀比。她則諄諄開導:“唐堯、虞舜茅茨土階,夏禹、文王惡衣卑室。汝父儉樸,尤惡奢麗,日夜憂勤以治天下。汝輩無功,錦衣玉食,猶欲以服禦相加,何誌氣不同如是乎?惟當親師取友,講論聖賢之學,開明心誌,自無此氣習也。”睿智如斯,馬皇後看到的又豈僅僅是衣服而已,她洞察的應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多少人能在發跡之後還心念往日的艱辛,更多的是一種暴發戶心態,否極泰來之時便頤指氣使、紙醉金迷,縱容親友子女貪圖享樂、奢靡浮華,而這恰恰是由盛轉衰的禍端。

馬皇後不失為一位出色的宮廷教育家,相夫教子、禮待妃嬪,適時糾錯,在她用心良苦之下,整個後宮一派和睦。

大愛母儀天下

朱元璋不喜歡女人幹政,他認為“後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幹政事”,因為“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還特地命人纂述《女誡》,以示警誡。

有一次,馬皇後問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樂業了嗎?”朱元璋不高興了:“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馬皇後卻振振有辭:“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辱為天下之母,那麼子民們的安康,為何不能問?”一席話說得在情在理,朱元璋也無可反駁。

馬皇後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處高位卻依然關心百姓疾苦,將大愛廣泛播撒民間,能承蒙福蔭亦百姓之幸。

從社會的底層而來,馬後非常清楚底層百姓的艱辛與苦難,遇到災荒,就率宮人吃蔬食;遇到年成不好,就設麥飯野羹。朱元璋也許覺得不必多此一舉,便告訴她已經下令賑災,不必擔心憂慮。馬皇後卻建議:“賑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朱元璋於是開始在各地設立“預備倉”,“選耆民運鈔糴米,以備賑濟”。我們也見識了悲天憫人的馬皇後的危機意識,正是“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 ,有備無患”。明朝太學建成,有一次,朱元璋從太學祭孔歸來,馬皇後了解到幾千名太學生多數攜帶家眷,便對皇大大大大大大帝說:“善理天下者,以賢才為本。今人才眾多,深足為喜。但生員廩食於太學,而妻子無所仰給,彼寧無累於心乎?”馬皇後留意的是太學生拖家帶口住在京城,沒有薪俸,無法養家,建議按月發給口糧。朱元璋欣然采納,下令設立“紅板倉”,貯存糧食,“月賜糧給其家以為常”,如此一來免除了眾太學生的後顧之憂,大家無不感恩戴德。此後,“月糧”成為明代學校的一項製度。馬皇後愛才之心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