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絕代徐妙錦無畏拒皇權 (1)(2 / 3)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十四歲的徐儀華頭戴九翬四鳳冠,身著青質九翟衣,在隆重典禮之後正式成為十六歲的燕王朱棣嫡妃,從此開始了她尊貴而不平靜的一生。嫁入皇家的徐氏,不但才貌出眾而且聰慧賢淑,在一大群子侄輩的媳婦裏,馬皇後特別喜歡她,婆媳關係非常親密融洽。馬皇後曾經不止一次地當眾稱讚過處事穩重的燕王妃。

洪武十三年三月,朱棣到北平(今北京市)就藩,徐王妃一道同行。在北平,燕王妃徐氏先後為朱棣生下了三個兒子:長子仁宗高熾,次子漢王高煦,三子趙王高燧;四個女兒: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安成公主,鹹寧公主。

大無絕絕大絕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駕崩,根據遺詔,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在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和兵部尚書齊泰的建議下,登基不足兩個月的朱允炆決定仿效漢景帝實行削藩,以遏製擁兵自重、勢力日益強大的叔叔們。

朱允炆的第一步棋,是收回藩王手中對守鎮兵的節製權力。藩王封國內的兵士分兩種,一種是守鎮兵,由中央政府派駐,朝廷委任指揮使掌管;另一種是藩王的護衛軍,由藩王調遣。如果是要塞之地,像燕王、寧王這樣擔負邊界防守重任的,遇到緊急情況時兩種兵士都必須聽從藩王的號令。

朱元璋對藩王的分封策略是“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藩王沒有自己獨立的地盤,也不得幹預地方行政事務,這也是對藩王權勢的唯一限製。他分封藩王至各地權鎮四方,藩王就是中央皇權在地方的代表者和監控者。一旦邊防有變,諸藩王可以直接領兵為國家屏藩;若是皇帝有難,諸王也可以節製軍隊靖難。藩王的官署及其護衛軍的開支完全由朝廷提供,可以防止他們利用自己的地盤擴軍,避免對中央皇權形成威脅。

明初全國共有軍隊約一百二十萬人,其中二十多萬天下精兵屯於京畿。諸王軍隊分散,護衛軍少則數千人,最多也不過萬人,二十五個藩王即使全部集中兵力,也不會超過二十五萬,與中央京營軍隊總數接近,並且中央還同時控製了各個地方的守鎮兵和其他軍隊。如此一來,諸王的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難”,打著“清君側、除奸臣”的口號討伐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短短半個月之內,他手中的兵馬就增至數萬,攻克了懷來、開平、龍門、上穀、永平等地。朱棣初起兵時,朱允炆並不以為然,仍然專心地忙著和文臣們討論《周官》法度,打算複古改製。然而他們沒有料到,燕王竟然在真定擊敗了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的三十萬大軍,建文帝聞訊大怒,可滿朝擅長用兵的老臣都被朱元璋屠殺得差不多了,隻好聽取黃子澄的建議派李景隆替換耿炳文。雖說是岐陽王李文忠的兒子,可李景隆卻沒有父親那樣的韜略。

李景隆率兵五十萬,攻打北平。朱棣卻先率主力部隊攻打大寧(內蒙古寧城)去了,此時鎮守大寧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朱權麾下的部隊多是蒙元降將,其朵顏三衛更堪稱精良鐵騎,戰鬥力極強。朱棣此行便是力圖收編寧王朱權的鐵騎。臨行前,燕王再三囑咐留守北平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熾:“李景隆來,唯有堅守,千萬別出城。”

大軍來襲,兵臨城下,鼓角爭鳴,殺聲震天,北平守城將士拚死抵抗,誓死保城,擊退了一撥又一撥敵軍的進攻,但因主力部隊出征,守城兵力明顯寡不敵眾。眼見明軍又架起諸多攀城雲梯,城頭立時刀光劍影。麵對敵軍的日夜進攻,這座守軍僅萬人的孤城,危在旦夕。雖說徐王妃平常嫻靜端莊,可畢竟是將門之女,要知道她身上流淌著開國大將徐達的血液,骨子裏更有一股男兒英雄氣。關鍵時刻,她臨危不亂,指揮若定,見守軍不足,便傳令給所有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都配發甲胄,更親率這支身披鎧甲、英姿颯爽的娘子軍登城助戰,守軍見妻子姊妹全力助陣,立時信心大增,士氣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