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真淳俏黃娥才藝冠女班(1)(1 / 3)

黃娥,明代女文學家,楊慎之妻,世稱黃安人、黃夫人,自幼博通經史,能詩文,擅書劄,與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並稱“蜀中四大才女”。狀元郎楊慎對妻子的才學讚賞有加,稱黃娥為“女洙泗(女孔子),閨鄒魯(女孟子),故毛語(女毛公)”。

詩緣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四川遂寧西眉古鎮一官宦人家,一名女嬰呱呱墜地,雖說是女嬰,全家人依然欣喜萬分。因西眉自古鍾靈毓秀,故將女嬰取名黃娥,字秀眉。此時母親聶氏也一定想不到這個小女嬰長大後會成為一代才女,因詩曲名滿天下。

黃娥的父親黃珂,字鳴玉,成化(明憲宗年號)二十年(1484年)進士及第,最初就任龍陽(今湖南漢壽縣)知縣,因為官正派、治縣有方,升遷為禦史,在京城供職。母親聶氏,是黃梅(今屬湖北省)縣尉聶新的女兒,知書識禮,家教甚嚴,在當時也算為數不多的一名知識女性。如此黃娥應該算出生書香門第,深厚的家學淵源給了她濃厚的文化熏陶,正是這份文化印記給了她一抹生命的亮色,即便後來命運多舛,她依然能堅強麵對、堅韌走下去。

從時間上推算,黃珂就任京城時應並未隨即帶上家眷,畢竟從遂寧至京城遠隔千裏,不論是懷有身孕的妻子,抑或是體質虛弱的產婦和尚在繈褓之中的小兒都難以忍受數月的舟車勞頓。黃娥應是出生若幹年後,才隨母親前往京城投奔父親。

這樣一來,聶氏留守西眉,也就扮演起了慈母兼嚴師的雙重角色。黃娥聰慧過人,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經史子集無不通讀,詩文詞曲無一不工,更謹守閨訓,涉獵琴棋書畫,尤其寫得一手好字,琴藝更勝。

遷居京城後,在“談笑有鴻儒”的禦史府中,黃娥很快憑借詩曲聲名鵲起,雖待字閨中,卻已名動京城。一時間大家都知道禦史大人有個工詩文、能詞曲、擅書劄的千金。《閨中即事》是她的處女作: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

這首玲瓏小詩雖短短幾句,卻活潑俏皮,情感之細膩、觀察之入微令人歎賞,春日逼人的生機與活力似乎在一瞬間衝淡了這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千金小姐的閨閣寂寞,其天真爛漫的少女情懷也躍然紙上。小黃娥的才情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時常給她提點指導,甚至將她與東漢時的女才子班昭做比。

正德四年(1509年),黃珂擢升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延綏(今陝西榆林縣)。延綏乃明代九個邊鎮之一,戰事頻繁,故妻兒家眷並未隨黃珂出行,仍留守京城。

正德六年(1511年)春,韃靼首領亦不刺入侵河套地區,黃珂領兵一舉殲滅入侵者,有效震懾了韃靼部落,隨後派人回京報捷。

又是一年令人沉醉的春天,徜徉在桃紅柳綠、春色滿園的京城禦史府中,黃娥抬眼望望掠過天際的飛鳥,轉眼父親已離家兩年,延綏戰事連連,不知何日是歸期?忽然聽聞父親家書剛至,黃娥急忙趕赴母親聶氏房中。從信中得知父親因驅逐韃靼侵略者立下戰功,全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聶氏還特意吩咐廚房多備些酒菜,算是遙祝慶賀。不一會兒,家仆又傳報,“新科狀元楊慎楊大人差人送來拜帖。”

黃娥從兄長手中接過拜帖細細讀過,原來此番科舉,楊慎不負眾望一舉奪魁金榜題名,成為新科狀元,明武宗正德皇帝欽賜朝服冠帶,授官翰林院修撰。楊慎謝過皇恩,拜謝主考之後,本打算前來拜見長輩,獲知黃珂仍堅守邊關,不在府中,故隻派人給黃府送來拜帖報喜。黃娥暗自思忖,長輩們口中那個才華橫溢、詩文俱佳的大才子真了不起,由此也喚起了關於楊公子的所有記憶。

楊慎,字用修,別號升庵,1488年出生,足足大黃娥十歲。他同樣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楊春,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乃當朝內閣首輔,說起楊廷和,原籍廬陵,元末遷居四川新都,他與黃珂同為成化進士,後改庶吉士,正德二年(1507年)入閣。因是四川同鄉,又是同朝進士共事多年,黃珂與楊廷和結為道義之交,兩家關係頗好。

楊慎自幼跟隨母親黃氏讀書,據說四歲啟蒙,五歲便能吟詩作對,七歲學習唐詩、句讀,均能背誦如流,有“神童”之稱。據說五六歲時,楊慎在家鄉水塘裏洗澡,突然鑼聲陣陣,人群四處躲閃、回避,原來是縣令經過。此時楊慎卻毫不避諱,依然自顧自在塘裏嬉戲玩水。縣令聽聞稟報火冒三丈,本想賞他一頓板子,可一見是個頑皮小童又改變了想法。縣令讓衙役把楊慎的衣服掛到樹上,說:“我出一聯,你能對得上,便還你衣服。”楊慎答應了。縣令說:”楊慎信口回答:

“千年古樹為衣架。“萬裏長江作浴盆。”縣令一聽目瞪口呆,這乳臭未幹的黃毛小兒竟有如此氣魄,當即命人把衣服還給了楊慎,還邀請他到縣衙裏做客。

楊慎聰明好學,十一歲時,便能寫近體詩了。十二歲時,一篇《吊古戰場文》更使他名聲在外,“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台之骨”被世人奉為警句;一篇《過秦論》,又令時任兵部侍郎的叔父楊瑞紅大加讚賞,祖父楊春讀過後,也稱讚“這是我們家的賈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