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正德定了鐵姓,詔書是這麼寫的:“南宮飛花,名高德大,外剛內柔,特賜鐵姓。加先祖南宮適輔國公。”從此南宮飛花即改姓叫鐵飛花。經常見那些武藝高強的俠客高呼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見改姓的事情老百姓一般是不樂意做的,哪有更換門庭忘了自己祖宗的?可是如果這個給你改姓的人是皇帝,那事情就要另當別論了!皇帝給你改姓,美。”)朱其名曰“賜姓”,這可是莫大的榮幸。曆代皇帝沒少給人賜姓的。
賜姓最早可追溯至遠古的三皇五帝,秦漢以後越來越普遍。皇帝對異姓臣民賜以皇族姓氏,或者賜予他姓,多用以褒獎功勞,勉勵勤能,籠絡人心,屬於精神獎勵。因此皇帝賜姓一直被視為臣子的最大榮耀。起初賜姓的依據不少:有的是依據出生的情況。《帝王世紀》載:皋陶生於曲阜。由於當時曲阜屬於偃地,故賜皋陶之姓為偃。有的是依其德行而賜姓。少昊的兒子中,有一人有德業被賜為曼姓。陶唐氏之後有叫劉累者,因其能畜龍,孔甲賜其姓為禦龍。有的則是吹律定姓。漢朝的王符在《潛夫論·誌氏姓》中說:“夫吹律定姓,惟聖能之。今民散久,鮮克達音律。”“京房本姓李,清人錢大昕《十駕齋美新餘錄》卷下就有一條:吹律自定為京氏。”不過遠古的音律,我們已無從稽考。
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成祖皇帝嘉獎“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因當年馬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縣)立下赫赫戰功,他親筆書寫了一個鬥大的“鄭”字賜給馬和為姓,並封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四品大員)。馬和由此改叫鄭和。
正德皇帝給飛花賜姓,沒有選擇國姓朱,也許他也覺得朱飛花叫起來實在不雅,自己揣摩了個姓氏鐵,暗合南宮飛花斷案鐵麵無私、雷厲風行,又不失女子細致縝密、柔韌細膩的行事之風,鐵的剛毅與飛花的陰柔互補,剛柔並濟,頗有一番意味。
正德十一年正月,武宗又欽點鐵飛花升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正三品),這下就成了都察院的第二把手。督察院右副都禦使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監察部副部長。
三月,鐵飛花被欽點擔任刑部右侍郎(正三品),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相當於現在國家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即司法部長。右侍郎應是刑部主理地方事務的第二把手。
六月,鐵飛花被欽點擔任通政使司右通政(正四品),通政使司是明代中央收受、檢查內外奏章和申訴文書的官署,依明太祖朱元璋之意,政猶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為名,俗稱銀台。前身為察言司,洪武十年,開始設通政使司,長官為通政使,正三品;主要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審閱彙進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機密則不時入奏。通政使還參與國家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看來這個職務很厲害,看哪裏不順眼,可以直接給皇帝上奏。
十一月,鐵飛花被欽點為尚寶司少卿(從五品),尚寶司是管理皇帝寶璽、符牌、印章等印信的機構,皇帝信寶是明朝皇帝調兵用的大印。雖然尚寶司少卿官職不大,但詔書明文允許鐵飛花直接調用“皇帝信寶”,且不用皇帝批準,如此一來,不用請示皇帝,鐵飛花即可以自行調兵了。
正德十二年,武宗又欽點鐵飛花兼任北京兵馬司副指揮,負責京城警備事務,相當於中央衛戍部隊副司令。北京兵馬指揮司於永樂二年(1404年)設置,“專防察奸宄,禁捕賊盜,疏通溝渠,巡視風火,其責頗重”。
官高位顯的鐵飛花更像一位武功高強、行俠仗義的俠女,雖是朝官,卻依然時常行走江湖,下基層辦案,緝拿盜賊抓捕凶犯更親自出馬,手到擒來。她為官十數年,辦理的案子數以千計,卻沒有一個冤假錯案。對上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對下恩及百姓,口碑極佳。難怪皇帝如此倚重她。雖然手握兵權,但是剿賊平亂的時候,經常是招撫為先。所以綠林草莽們都很敬重她,每每提到她時,都稱呼她的官銜。一介女流能做到不違天理也不違法理,既不違聖意又得民心,甚至連草莽都敬其三分,其人格魅力令人稱奇,其胸襟氣魄令人歎賞!
芳蹤無處覓
朱元璋為保住大明朱氏的“家天下”,一方麵費盡心機將與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宿將誅殺殆盡,一方麵大封子弟,分藩就國。這批藩王雖“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但他們地位卻極為尊貴。按照明代的分封製,皇子封為親王,歲祿萬石;王府置官屬,辦理各項事務;冠冕服飾,車旗邸第,僅次於皇帝。在親王麵前,“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諸王在封地,沒有獨立的地盤,沒有治民之責,卻有統兵之權。各王府都配有護衛三千至近兩萬人,甚至當地駐軍調動,還須有親王令旨。因此,藩王實際就是中央皇權在地方的代表者和監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