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將秦良玉巾幗女豪傑(2)(2 / 3)

光陰荏苒,就在萬曆皇帝大肆怠政、縱情聲色的時候,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女真一族已悄然崛起。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開原、鐵嶺淪陷。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遼東官兵“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甚至“裝死苟活,不肯出戰”。遼東軍情告急,嚴重威脅大明國都北京城的安全。舉朝震驚。朝廷急調永順、保靖、石柱、酉陽等土司兵赴遼救援。此時已四十六歲的秦良玉立即調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子祥麟趕赴遼東戰場。邦屏、民屏率兵抵遼陽後奉命鎮守沈陽西南渾河附近。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與後金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極大地挫傷了後金兵的銳氣。這時,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駕崩,享年 58歲,葬於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十六歲的皇子朱由校登上皇位,是為明熹宗。萬曆長達三十年的罷工,明朝朝政長年陷於癱瘓,已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加之前後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頻換皇帝,朝廷一時無人主事。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再次乘虛而入,一舉攻占沈陽,氣焰更加囂張,勢頭更加猖獗。

為了盡快奪回大明國土,秦良玉的大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白杆兵”一馬當先,強渡渾河與後金兵激戰,無奈遭敵兵四麵襲擊,因寡不敵眾,秦邦屏和千餘士兵戰死沙場,秦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渾河血戰雖未能取勝,卻在極其艱苦的情境下殺敵數千,重創後金部隊,被譽為“遼左用兵來第一血戰”。兵部尚書張鶴鳴奏稱:“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

渾河血戰之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命她鎮守榆關(山海關)。秦良玉則先遣使入都,趕製一千五百件冬衣撫恤士卒,隨後整頓餘部,親率三千精兵直赴榆關。榆關是後金占據遼陽進窺中原必經的咽喉要道。後金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釁,秦良玉卻毫不理會,她坐鎮榆關,一方麵撫恤百姓,救濟饑民,安定民心;一方麵命令部下加強戒備,戮力防守,伺機而動,榆關防務固若金湯,有力地挫敗了敵軍的挑釁陰謀,有效地打擊了後金南侵的囂張氣焰。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鏃,援弓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後金將領大驚,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為此,馬祥麟在軍中還獲得了“趙子龍”、“小馬超”的美譽。

北上援遼卻遭遇兄亡子傷,年近五十的秦良玉悲痛萬分,她上書皇帝,陳述了白杆軍作戰及傷亡情況。天啟皇帝聞報,深為感動,禦賜“忠義可嘉”匾額,並賜良玉誥命夫人,進二品官服,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僉事之職,也重賞了白杆兵眾將士。不久榆關戰事稍平,秦良玉奉令回川再征兵二千援遼,抵達石柱僅一天,正趕上永寧宣撫使猓玀族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詔率兵二萬援遼為名,進入重慶,久駐不發,自稱大梁王。繼而乘虛進逼圍困成都,嚴重破壞了抗清的形勢。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重慶後,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由於同為“土司”鄉親,便派人攜大筆珍寶前往石柱與秦良玉“通好”。秦良玉大怒:“我受朝廷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當即斬了賊使,並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占重慶。緊接著,她又揮師西上救援,派民屏、侄兒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馬倍道兼行,自帶六千精兵長驅西進,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消滅了叛軍勢力。當時川地一帶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軍賄賂,大多數逗留觀望,唯獨秦良玉率石柱兵奮勇拚殺。明廷敘功,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柱總兵官,她的兄弟和子侄皆獲擢升。成都之圍順利解除之後,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百姓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相一睹女將軍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雖然青春不再,但是數十年的戎馬生涯,卻將其磨礪得英姿勃發、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雙頰紅潤飽滿,身跨桃花馬、手持梨花槍,盡顯大將風範。成都百姓將其奉若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都人聞白杆兵至,聚觀者如堵,馬不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