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將秦良玉巾幗女豪傑(2)(1 / 3)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初,朝廷派遣總督李化龍集結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剿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征召之列。雖然播州山高水險,白杆兵卻如神兵出沒,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出奇製勝,這自然都得益於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及特殊裝備。叛軍亦聞風喪膽。

雖說政府軍攻勢強大,叛軍仍負隅頑抗,調集所有兵力死守播州城,分別在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設下五道關卡,每道關卡上均布置精兵防守。作為主力先鋒,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杆兵攻打鄧坎。鄧坎守將楊朝棟根本不將區區五百兵力放在眼裏,五千精兵全部列陣準備一舉殲滅秦良玉一部。麵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秦良玉毫不畏懼,身跨一匹桃花馬,手握一杆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敵兵迅速如潮水般湧來將其團團圍住,秦良玉絲毫不亂方寸,左挑右砍,東突西衝,長矛飛舞之處,敵兵紛紛殞命。待漸漸靠近主將楊朝棟之際,她忽然飛身騰躍,眾人尚未反應過來,楊朝棟已被揪至馬上牢牢鉗製。主將被擒,敵軍立時陣腳大亂,白杆兵乘勝追殺,半晌工夫,五千敵兵死傷無數,潰不成軍。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乘勝追擊,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楊應龍老巢海龍囤的門戶,山勢高峻險要,道路狹窄,與海龍囤並稱天險,堪稱播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僅憑一條小路通行,大批兵馬隻能望而興歎,實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白杆兵再次接令攻打婁山關。詳細研討之後,秦良玉與夫君馬千乘決定不予強攻,轉而巧取。這天淩晨,秦良玉與丈夫雙騎並馳,前往關口正麵誘敵,兩杆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應聲而倒。後麵援兵趕緊前來救援,敵兵越聚越多將秦良玉夫婦層層圍住。此時數千白杆軍突然從天而降,由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損失慘重。原來,趁秦良玉夫婦誘敵之際,白杆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杆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出其不意地擊殺敵軍。攻下婁山關後,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與愛妾周氏、何氏關門自縊,兒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並將楊朝棟等69人押解到京師,磔於鬧市。至此,平播一戰以明廷完勝告終。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杆兵戰功卓著,秦良玉隨夫出征便展露鋒芒立下汗馬功勞,“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其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行為得到了大明總督李化龍的嘉獎,他命人打造了一麵鐫刻著“女中丈夫”的銀牌贈予時年二十六歲的秦良玉,立時“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播州之役雖然耗費了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財力,但是,正如當時的官員朱國楨所說,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邊的少數民族就要紛紛效仿楊應龍,非但四川不保,雲南、貴州也可能不保。後來,瞿九思編《萬曆武功錄》,稱平定楊應龍是“唐宋以來一大偉績”。

鴛鴦袖裏握兵符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死於獄中。《明史》記載,石柱部民狀告馬千乘,朝廷將其逮捕入雲陽獄,不久病死獄中。其實真正的死因是,萬曆派遣太監丘乘雲前往石柱監督開采銀礦,這些下派的監稅太監大權在手,胡作非為,以開礦為名義,到處敲詐勒索。馬千乘因開礦之事得罪丘乘雲,丘公公索賄不成懷恨在心,指使手下捏造罪名,將馬千乘投入雲陽獄中,馬千乘終不堪折磨病重而死,年僅 41歲。

馬千乘冤死,昔日溫馨和睦的家庭而今僅剩孤兒寡母,石柱百姓群情激奮,紛紛要求向大明朝廷討個說法,懲戒丘乘雲。秦良玉深明大義,毫無反叛之心,含淚隱忍埋葬了丈夫,甚至再三勸解眾人,曉以大義。按土司父死子襲,子幼則妻襲之製,因此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紀還小,朝廷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遂令襲職,任石柱宣撫使。秦良玉得掌兵柄,從此卸裙釵,易冠帶,侍女衛隊皆戎裝雄服。在那個男子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時代,一個女子要在一群男子中發號施令實屬不易,但她卻以柔弱的雙肩擔起了丈夫遺留的千金重擔,不但力保石柱一方平安,更在之後的南征北討中,聲威大震。《明史》中這樣稱讚秦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