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侯方域參加了河南鄉試,表麵雖是屈服,事實上他還是以不把卷子做完的方法表示了抗爭。據說當時清廷原準備隻要侯方域參加考試,就給他第一,結果竟然沒有做完,這確實讓當事者為難。放榜前,一些考官還是把他置於第一,由於一些人提出異議,才把他降為副車(副車,即副榜,是正式錄取外的附加榜)。

但仍有很多人並不諒解侯方域的這份矛盾與糾結,如梁啟超就曾大加指責:“侯朝宗並無出家事,順治八年,且應辛卯鄉試,中副貢生,越三年而死,晚節無聊甚矣。”還是寬厚的陳寅恪先生善解人意,為其辯解道:

“朝宗作《壯悔堂記》時,其年三十五歲,即順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應鄉試,僅中副榜,實出於不得已。‘壯悔堂’之命名,蓋取義於此。後來竟有人賦‘兩朝應舉侯公子,地下何顏見李香’之句譏之。殊不知建州入關,未中鄉試、年方少壯之士子,苟不應科舉,又不逃於方外,則為抗拒新政之表示,必難免於罪戾也。”

應鄉試之舉雖出於無奈,但還是成了侯方域難以磨滅的隱痛,他的詩文裏明顯流露著深深的自責和悔恨,卻沒有任何辯解。順治九年,侯方域建壯悔堂,將自己的文字結集為《壯悔堂文集》。他的《倪雲林十萬圖記》一文,是為陳貞慧所藏名畫而作。倪雲林是由元入明的畫家,在明朝建立六年後所作畫上,仍“款署至正(元朝年號)癸醜”,侯方域稱讚陳貞慧“自乙酉金陵變後,絕跡不入城市,更命其二子棄去諸生,其亦雲林不忘至正之意耶?”

同年九月,或許為了排遣心中鬱悶,侯方域又一次遊曆江南,拜訪多年未見的生死之交。

故地重遊,卻是物是人非,昔日翩翩四公子,而今分散各處,境遇各不相同。陳貞慧“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餘年。遺民故老時時向陽羨山中一問生死,流連痛飲,驚離吊往,聞者悲之”;冒辟疆“隱居不出”,當時“督撫以監軍薦,禦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方以智因“推戴”桂王曾短暫為相,罷相後出家為僧。“行至平樂,被縶。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而陳子龍、吳應箕、夏允彝等則在抗清中殉國。吳應箕尤為壯烈,“次尾(吳應箕字次尾)戰敗,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辭先人,引頸就刃,意氣彌振。 ”後來,侯方域在《祭吳次尾文》中沉痛之情油然流露:“嗚呼!次尾讀萬卷書,識一字‘是’,明三百年,獨養此士。”

南遊歸來,侯方域在家舉行祭禮,麵南灑酒,祭奠亡友。一年多後,年僅 37歲的侯方域病故。

不過關於李香君的下落,現在卻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南京城破後,李香君逃出皇宮,流落棲霞山一帶。清順治二年(1645年)秋,侯方域找到李香君,二人攜手回到河南商丘老家。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侍妾身份住進西園翡翠樓。從 1645年至 1652年這八年時間裏,李香君與公婆和睦相處,與元配常氏姐妹相稱,與侯方域相敬如賓,生活幸福而美滿。

然而,李香君時時避諱的秦淮歌伎身份還是在某一天暴露了,公公侯恂怒不可遏,李香君被趕出了翡翠樓,住到城郊的侯氏柴草園打雞園,一個離城十五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涼之地。任憑侯方域苦苦哀求,辯解香君賣藝不賣身,侯恂依然不為所動。彼時李香君已懷有身孕,婆婆和常氏一再求情,公公才勉強答應派一個小丫頭去服侍她。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雞園生下一個兒子,但因其身份低賤,所生之子不準姓侯,隻能姓李。僅僅數月,李香君便在抑鬱絕望中含恨而逝,享年三十歲。痛不欲生的侯方域為李香君立碑撰聯:“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李香君去世僅一年,也就是順治十一年(1654年)12月 13日,侯方域也在惆悵懊悔中走完了人生之路,年僅三十七歲。

據說李香君遺留的那一支侯氏血脈後來轉遷到雪苑村(侯方域號雪苑)繁衍生息,但一直“隻準口傳,不準入家譜”,至今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