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當年教曲的師傅蘇昆生恰巧逃難路過長板橋,無意中發現了橋邊的李香君。蒙難逢故知,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李香君眼淚漣漣。得知她無處可去後,蘇昆生便提出一起結伴前往蘇州。

其實,此刻侯方域也在南京,自揚州兵敗,他便折返南京搜尋李香君,然而人去樓空的媚香樓早被大火吞噬,他在南京城中細細搜尋了一夜仍一無所獲。卻不知李香君當時就呆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邊,天意弄人,二人就此擦肩而過。

李香君隨蘇昆生來到蘇州,一路顛簸勞苦,又加上極度悲傷,已身染重病。蘇昆生一邊張羅讓李香君在蘇州安頓下來,一邊熱心地幫助她四處打聽侯方域的消息。終得知侯方域曾在南京尋找過李香君,了無結果之後,失望地回商丘老家去了。

曾經讓李香君以為是一生一世的情緣,如今在曆史的洪流中變得不堪一擊。經曆了重重磨難之後的李香君,身體日漸衰弱。

在蘇州李香君輾轉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與李香君交情甚好,兩年前她遷居蘇州。卞玉京熱情地將李香君接到家中靜養,並請來名醫為她診治。原來李香君患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根本無藥可治,隻能滋養調理,勉強延續生命。

纏綿病榻的李香君日漸憔悴虛弱,卻依然癡心一片,手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終日以淚洗麵,昔日的歡愉曆曆在目,侯郎卻相見無期。自知時日無多,她心心念念的還是有生之年能再見侯郎一麵。

見這一癡情女子如此痛不欲生,古道熱腸的蘇昆生主動提出要北上商丘,為有情人傳遞消息。

然而蘇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便開始咯血,病情一日重於一日。彌留之際,她掙紮著讓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啟程,趕往蘇州。可惜還是晚了一步,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時,李香君已於前夜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侯方域傷心欲絕,在香君墓碑上刻:“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

順治八年(1651年),侯方域卻參加了清廷組織的河南鄉試,僅中了副榜。

“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時人的嘲諷如萬千亂箭襲來。應鄉試之舉似乎不但有負香君臨終所托,亦負侯方域平生之誌,與當日那個任俠狂放、豪情滿懷的侯生相去甚遠,事實上其間確有隱情。

侯方域之父侯恂曾官至戶部尚書,但仕途坎坷,曾兩次入獄達七年之久。明亡後,降清的大臣和江南巡撫都曾舉薦侯恂出仕。但年逾花甲的他早無心仕途,因此一再推辭。為了避免被逼出仕,他在歸德城南十裏修築“南園”隱居,該園“絕去雕甍、朱檻一切繁華富麗之相,故茅屋亭亭如野人居、處士家”。他在《南園記》中寫道:

園內有草堂一,主人於焉肅賓;有草樓一,主人於焉擁書。草屋四,一為收貯圖玩之處,一為佳客下榻之處,其二則主人夏日於焉納涼,冬天於焉負暄。小台一,主人中秋於焉舉杯邀月,九日於焉登高泛菊。鬥室一,才可容膝,主人於焉撫琴南窗以寄作傲者也。河房一所,前臨長溪,旁對假山,主人於焉垂釣,於焉放舟……順治八年(1651年),時任河南巡撫吳景道得知方域“豪橫”,又曾以布衣參加史可法軍隊抗清,便打算以此法辦侯方域和侯恂。恰巧歸德人宋權以國史院大學士致仕回鄉聽聞此事,便從中調解:“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蘇東坡乎?侯生,今之李、蘇也。”最終,侯方域免除了牢獄之災,但條件卻是他必須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

此時的侯方域不再是意氣用事的小憤青,經曆了滄桑巨變,業已為人父的他多了一份蒼涼與成熟,自然懂得凡事須為家人計。老父年邁,曆經磨難,難得有頤養天年之所,若因自己逞一時之快,連累其違背心願,甚至蒙難入獄,於心何忍?亦或許性格使然,侯方域注定不會成為一個剛烈的反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