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吳三桂先是高中武舉,後被太監高起潛收為義子,又得遼東巡撫方一藻、薊遼總督洪承疇器重,一路仕途坦蕩。崇禎五年(1632年),年僅二十歲的吳三桂被任命為遊擊將軍。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官至前鋒副將。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洪承疇的舉薦下,二十八歲吳三桂升任寧遠總兵。

崇禎十四年,關外清軍節節勝利,鬆錦之戰明軍慘敗,洪承疇、祖大壽等大將都投降了後金,僅剩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帶苦撐,這也為其加官晉爵贏得了籌碼。崇禎十六年,三十二歲的吳三桂被破格擢升為遼東提督,總領關外事務。崇禎皇帝召其全家進京,更授予吳襄京營提督,賜宴武英殿。而這次北京之行公幹也使吳三桂抱得了美人歸。

在北京城裏,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儼然是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朝野矚目的紅人,達官貴人爭相與之結交,田弘遇自然也不例外。在田府的宴席上,國丈府歌姬的風采令吳三桂眼界大開,彼時千嬌百媚的陳圓圓也在獻舞的行列,甜潤的歌喉、蹁躚的舞姿牢牢鎖定了吳提督的視線。

推杯換盞之間,田弘遇談及流寇猖獗:將若何?”吳三桂當即表示:

“寇至,“能以圓圓見贈,吾當保公家先於保國也!”為全家性命計,田弘遇當即忍痛割愛,以紅粉佳人相贈。

然而,新婚宴爾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關外戰事趨緊,崇禎皇帝再三催促吳三桂火速出關駐守。因軍中不能隨帶姬妾,留守京城的吳父擔心兒子攜姬妾出關恐遭同行搬弄是非而招致皇帝怪罪,於是勸說其將陳圓圓留在京城府邸。如此一來,這對如膠似漆的新人也就不得不忍痛偏各一方。

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別了愛姬,率部奔赴山海關,此時關外已經是後金的天下,滿洲鐵騎在廣袤的東北平原縱橫馳騁。

其時,吳三桂的恩師洪承疇、舅舅祖大壽以及眾多兄弟、同僚像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鎮守寧遠的吳三桂自然成了關鍵人物,皇太極向其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不僅親自寫信招降,還令祖大壽等人致書相勸,許諾如果率眾投降,“定有分茅裂土之封”。

然而,吳三桂的態度卻比較曖昧,今天我們已無法知曉他到底打的是怎樣的小九九,或許亂世之中但求自保,貿然行動總無益處。但曆史的進程總是無法讓人事先演習,數月之間,天翻地覆,時局轉得比萬花筒快。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李自成率大軍一舉攻克了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改元永昌。次年二月,義軍迅速渡過黃河,進軍山西,先攻下汾州,然後循河曲、靜樂,直取太原。接著又揮師北上,攻克忻州、代州,然後揮師向東。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大同失守,李自成的起義軍由柳溝向居庸關逼近,眼看就要兵臨城下,北京危在旦夕。倉皇之中,崇禎皇帝顧不了寧遠兵家咽喉要塞之地的屏障作用,緊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率部千裏勤王。

吳三桂整飭部隊後進京勤王,卻一起帶上了寧遠幾十萬的百姓,這麼龐大的隊伍自然隻能龜速前進。雖是冷兵器時代,但戰場容不得觀望逗留,時間就是生命。三月十九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前方即傳來李自成攻克北京和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的消息。進退維穀之間,吳三桂隻得退守山海關,並不斷派人潛入北京打聽消息。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即帝位。進入北京城之前,他曾同大順軍約法三章:“軍人入城,有敢傷人者,斬以為令。”進城當天又張榜:大軍進城秋毫無犯,敢有搶掠百姓財物的,立即處死!百姓歡呼雀躍,以為迎來明君,隨即恢複正常生活秩序。可事實證明,李自成不如朱元璋,他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自己率先笑納了崇禎的三千粉黛,坐擁聲色美姬不亦樂乎。上梁不正下梁歪,僅僅數天,大順官兵就被勝利衝昏頭腦,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急不可耐地“追贓助餉”,燒殺搶掠,騷擾百姓,之前的約法三章成為一紙空文。不少故明官員被抄得傾家蕩產,有的化裝潛逃,有的則在投降後複萌叛誌,一時間北京城人心惶惶、烏煙瘴氣。吳三桂府邸也沒能在抄家浪潮中幸免,悍將劉宗敏更從吳府搶來天下第一美女陳圓圓。吳襄隨即修書飛報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