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來,陳圓圓的歸宿成了清史研究之謎。

直至 1983年,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發現陳圓圓墓後,又多了一種“陳圓圓魂歸思州”的新說法。

思州是岑鞏的古稱,馬家寨一帶,群山起伏,溪流縱橫。20世紀 80年代初,陳圓圓墓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被發現。墓前有一通3尺高的石碑,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卻有一個簡化的“聶”字。(繁體字應是“聶”)家族曆史秘傳人吳永鬆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吳氏先人;“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氏,“吳門”,即今蘇州之別稱,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為隱蔽起見創造的一個符號。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父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是“雙”,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暗指“皇妃”之墓。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氏陳圓圓王妃之墓”。墓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查康熙字典並無“聶”字而是“聶”字,1956年文字改革後才有“聶”字,實為一種巧合。

馬家寨即當年陳圓圓避難所創的寨子,馬家寨吳氏族人均為吳三桂的後裔。對自己的身世,馬家寨的吳姓人采取秘傳的方式,每次確定1-2個傳人,代代相傳,沒有任何其他人知曉。“陳圓圓的墓碑”此前一直被埋在地裏。直到上世紀 80年代初,吳氏家族才逐步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身世。有關部門將碑挖出後豎在了“陳圓圓墓”前,“可是這卻招來了盜墓賊。上世紀 80年代末,陳圓圓的墓被盜一空,僅剩下一具女性骨架和 36顆排列均勻的牙齒。 ”

在陳圓圓墓旁還有吳三桂之子吳啟華(吳應麟)之墓和吳三桂手下大將馬寶之墓,在“清故二世祖考吳公諱啟華老大人之墓”上有此墓聯:

“阭(隱的意思)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大意是吳家人隱姓埋名在這裏是為了傳承和延續上一代皇家宗族世係,秘密藏身在此地是為了不斷繁衍子孫,繼承先祖未竟之事業,將先祖的百年基業發揚光大。

而“清故上壽先考明公號公玉老大人之墓”則刻著“重壘土塋人祖即己祖,複修石台若翁如吾翁”。碑聯的大意是把別人的祖先、別人的公公當作自家的祖公來祭拜。也就是說這棺墳埋的不是姓吳的祖先,隻是因為某種原因(對我們先人有恩)要求後人要把他視為自己祖宗來敬重。

據長房十一世秘傳人吳永鵬介紹,吳應麒乃吳三桂與楊氏所生之子,吳三桂兵敗之時,吳氏家族知道大勢已去,唯恐兵敗後遭受滅門之災,為保吳氏一脈香火,吳應麒和陳圓圓等在大將馬寶的護衛之下,秘密從衡陽沿沅水、龍鼇河而到達偏僻閉塞的達木洞(馬家寨背後山中、鼇山寺山麓)隱居。為躲避清廷搜捕和誅殺,吳應麒化名吳啟華,“麒”和“啟”同音,吳應麒字“昌華”,因而用“啟華”代替“應麒”。康熙二十四年,吳啟華等方下山定居。隱居地取名馬家寨,既是為了紀念馬寶的恩情,也為了掩人耳目,保密起見。其實全寨 150多戶人家全部姓吳,沒有一個姓馬。

此外馬家寨吳三桂後人與陳圓圓歸隱地之說還有許多直接或間接的證據。比如:馬家寨是中原典型建築風格,然其周邊是苗寨、侗寨,儼然是“漢文化孤島”。馬家寨所有吳家人堂屋神龕(香火)供奉:“延陵堂上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親神位”,吳三桂別號“延陵將軍”。奇怪的“認賊作父”現象,馬家寨吳氏後裔現已有 1000多人,在解放前吳氏就已公開自己是吳三桂的後代。而在解放前,社會上乃至民國時期的教科書都講吳三桂是賣國賊,處於受人鄙視的社會壓力下,有人竟敢公開說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於一種親情,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子孫,又何必去背黑鍋?名為馬家寨,實則全寨姓吳。

馬家寨有吳氏家族曆史的秘密傳人(大房:吳永鵬,二房:吳永鬆),其他地方沒有。秘傳人介紹馬家寨的秘密和“陳老太婆”從衡州秘進思州(岑鞏)的背景、路線和清史的記載非常吻合。吳氏秘傳的說法與當地民俗有異,秘傳人稱家史為“禦字簿”而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宗譜”、“堂記”等,大不相同。秘傳有“皇傘”,交給吳某某家世代保管,後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了,見者不少。馬家寨有吳氏族人從不抬轎的習俗,意為“皇孫貴族”隻能是別人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