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畜牧業的興衰(1 / 3)

近代畜牧業的興衰

一、傳統畜牧業在鴉片戰爭後開始變化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列強控製了中國的海關,在自由貿易名義的掩蓋下掠奪中國資源,畜牧產品也成為掠奪的對象。豬鬃輸出值,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為關平銀65萬兩,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增加到434萬兩,增長567.7%;蛋及蛋製品,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輸出值為215萬元,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增加到653萬元,增長203.7%,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增加到4493萬元。在此期間,歐、美的先進畜牧獸醫科學技術、優良品種及經營方法也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近代奶牛(羊)業,最初是由外籍傳教士從歐洲運來奶牛、奶羊,自養自用興起來的。後來才有了歐洲人和中國人經營的奶牛場。據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記載,最早在上海出現的奶牛場是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肖神父在浦東開辦的,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中國人在法租界開辦了太和奶牛場,養本地黃牛擠奶出售。據日本駐(中國)屯軍司令部編寫的《天津誌》考證,清末在天津租界內有三家經營擠奶業,其中德商乾恭洋行一所,中國人經營一所,日本人經營一所。德商飼養奶牛40餘頭,專門進口澳洲牛,其他擠奶場隻飼養五至十頭蒙古牛。近代奶牛業興起之後,各地陸續辦起了一批牧場(引進的外國良種,包括奶牛、雞和豬)。

晚清政府首先引進歐洲種馬和飼養、繁育科學技術的是陸軍。一九○四年,興辦馬醫學堂於保定,聘用日本籍教官講授獸醫科學技術。一九○五年,清政府將太仆寺的一部分與原兵部的車駕司合並,改組為軍牧司。軍牧司派員整頓原兵部設在察哈爾的兩翼牧廠,建立模範馬群,改名為兩翼牧場。據兩翼牧場主管大臣奏稿,該場已有英、俄兩國種馬同蒙古馬的雜種駒41匹,俄、蒙雜種馬比英、蒙雜種馬強壯。

繼陸軍之後,引進歐美畜、禽良種和近代畜牧獸醫技術,並向民間推廣的,是民國曆屆政府的畜牧業務行政部門,以及畜牧獸醫科研、教育機構。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農林部設墾牧司,主管墾植和畜牧業。一九一三年,農林部改組為農商部,設漁牧司主管漁業和畜牧業。農商部將原來設在張家口東牛群界哈達呼圖克的模範墾牧場改為第一種畜試驗場,飼養哈犁佛牛(荷蘭奶牛)、高麗牛、美利奴細毛羊、巴克夏豬,供改良畜種之用。一九一四年,公布《植棉、製糖、牧羊獎勵條例》和《植棉、製糖、牧羊獎勵條例施行細則》。一九一五年,農商部在北京西郊頭村增設第二種畜試驗場,在安徽鳳陽石門山增設第三種畜試驗場,並製訂種畜配種規則十六條,命直屬各種畜試驗場執行,準許民間牛、羊等到場配種。一九一六年,北京西郊和通縣、香河等處獸疫流行,農商部派技正、技士數人到疫區進行防治。事後規定:“凡京畿附近,獸疫發生,得該地人民申報後,即派吏員代治。”因畜牧獸醫事業經費來源沒有保障,獸疫防治工作處於被動應付狀態,畜種改良也沒有成績。

蘇聯十月革命以後,一些俄國人流入中國東北濱洲沿線一帶,他們將帶來的奶牛在這一地區繁殖,並與當地黃牛雜交。以後逐漸形成為三河牛(或稱濱洲牛)親本的基礎。

近代畜牧企業在各地相繼有所發展。據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中國年鑒》(第一回)記載,已經有江蘇三友墾牧合資公司(在江蘇吳縣)、上海畜殖公司(在寶山江灣)等23家中國人經營的近代畜牧企業,這是中國近代畜牧業的先驅,也是歐、美各國畜、禽良種和飼養技術傳入中國的一條重要渠道。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實業部,仍舊設漁牧司,主管漁業和畜牧業。以後,各省陸續設立實業廳(後來又改為建設廳),開始有了省級的包括畜牧在內的業務行政部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偽滿政府設立了畜牧業務部門,興辦牧場、學校和試驗場,為日本帝國主義生產供應軍馬、皮革、羊毛和肉食品等物資。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國民政府實業部在南京小九華山興建中央種畜場。據一九三四年《中國經濟年鑒》記載,當時各地方或學校辦的牧場已有20多處,遍及熱、察、綏、平、晉、冀、豫、鄂、皖、蘇、滬、粵、滇等13省、市。

一九三四年,南京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設西北種畜場於甘肅省夏河甘坪寺,以改良西北綿羊為主,並改良本地黃牛。該場一部分種畜分養在安徽石門山,後因戰事散失。民國時代的獸醫機構和獸醫很少,藥品短缺,獸疫流行,每年都有大批畜禽死亡,牧區更為嚴重。據南京政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一九三三年報告:全國死於牛瘟的牛約280萬頭,死於豬瘟的豬約920萬頭。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八年貴州北部的21個縣死於牛瘟的牛即達17萬頭。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二年,青海、甘肅等省牛瘟流行,死牛100餘萬頭。

中國獸醫生物藥品製造工作始於一九二四年,北京政府中央防疫處先製造鼻疽菌素和狂犬病疫苗,後又生產抗牛瘟、炭疽、禽霍亂免疫血清、牛瘟髒器苗和炭疽芽胞苗等。一九三○年,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青島商品檢驗局設立血清製造所,由王川任主任;一九三二年,上海商品檢驗局在江灣翔殷路設立血清製造所,由程紹迥任主任,生產抗牛瘟血清、牛瘟髒器苗、結核菌素、鼻疽菌素,後來與上海獸疫防治所合並,擴大了獸醫診斷與臨床治療(開展牛肺疫治療等);同一期間,廣東畜牧獸醫所由王立群主持,也生產抗牛瘟和抗豬瘟血清。一九三三年,在廣西南寧成立廣西省家畜保育所,由羅清生主持,製造牛瘟髒器苗。後保育所遷往桂林良豐,由壽標主持,曾聘請美國、菲律賓外籍專家從事獸醫生物藥品製造,還訓練了一批藥物生產與獸醫防疫技術人員。一九三四年,成立西北防疫處,由羅清生主持,製造獸醫生物藥品。浙江東陽縣籌辦了豬瘟防治實驗區,使用自產的抗豬瘟血清,抗豬肺疫血清及菌苗,後又生產抗牛瘟血清及牛瘟髒器苗。一九三五年,江蘇省建設廳與上海獸醫防治處合辦泰興豬瘟防治實驗區,大量使用抗豬瘟血清,收到較好的效果。一九三六年,江西農業院附設血清廠,四川省家畜保育所附設血清製造部,相繼製造出抗牛瘟血清和疫苗、豬瘟血清、丹毒血清、炭疽芽胞苗、鼻疽菌素等。四川省家畜保育所為適應大麵積防製牛瘟的需要,於一九三六年在廣元、一九三八年在秀山、一九三九年在丘山辦起了臨時的生物藥品製造分廠,生產牛瘟血清和疫苗。一九三八年,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成立血清製造廠,由陳之長、楊興業先後主持,生產獸醫生物藥品。以後,在湖北、上海、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河南、甘肅、青海、新疆、北京、福建、山東、黑龍江、湖南、山西等省、市獸醫機關相繼設立了獸醫生物藥品製造機構(獸醫血清廠或獸醫血清所)共計18處。這些製造單位規模小,設備簡陋,品種不全,產量少,質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