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在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取得顯著成效,畜牧業生產從恢複到發展的時候,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在中央許多部門和地方政府幾乎陷入癱瘓或半癱瘓狀態的情況下,畜牧管理部門的工作無法維持,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工作一度幾乎停頓。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發展畜牧業的方針、政策、措施遭到了否定和批判,“大躍進”時期所犯的錯誤又在許多地方重演。這一時期,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克服重重阻力,對“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了抵製和反複的鬥爭,畜牧業仍有相當發展。
一、畜牧業隨著方針、政策的變化而出現起伏
(一)家庭飼養業的受挫和發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把“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和包產到戶)說成是複辟資本主義的黑綱領而進行批判,“公養私養並舉,以私養為主”的養豬方針實際上難以實行。許多地方原來對社員養豬的一些鼓勵措施被取消了。一九六七年四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了13省、直轄市參加的畜牧會議,雖然強調了堅持“公養私養並舉,以私養為主”的方針,實際上未能貫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所操縱的輿論工具,以限製所謂“資產階級法權”為名,對社員飼養家畜、家禽加以種種限製,例如,借口母豬、耕畜是生產資料,不準私養;農村三留(自留地、自留畜、自留山)是“資本主義尾巴”,要割掉。農民家庭經營畜牧業的權利被剝奪,農民作為商品生產者的地位再次遭到否定。
由於極“左”路線的幹擾和破壞,使得畜牧業生產連年下降。全國豬年末存欄數,一九六六年底為1.93億頭,一九六九年底下降到1.73億頭;下降的省份,一九六七年為18個,一九六八年增至24個。一九六七年末全國綿山羊存欄數為1.44億隻,一九六九年下降到1.40億隻。
畜牧業生產下降的嚴重情況,引起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人的重視。一九六九年春,周恩來指示農業部、商業部對豬減產的原因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對策。農、商兩部由王磊、吳振主持派出了6個工作組,前往山東、河南、江蘇、湖南、四川、遼寧等6個省進行調查研究,找到了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忽視社員養豬和獎勵政策不穩定。
一九七○年,在周恩來主持下,召開了北方農業工作會議。經過毛澤東批準,會議確定了“積極發展集體養豬,繼續鼓勵社員養豬”的方針。這是在“左”的思潮泛濫的情況下,重新肯定社員養豬的合法地位,並且繼續實行鼓勵的政策。由於貫徹執行了這項方針、政策,幾年之內,養豬生產很快又得到發展。全國存欄量,一九七○年為2.06億頭,一九七二年為2.64億頭,當年出口豬肉和活豬(折肉)共計32萬噸,創曆史最高水平。但是,一九七三年批判資產階級法權時,又限製私養頭數,以致全國養豬總頭數再次下降。一九七四年全國收購肉豬9843.4萬頭,比一九七三年減少352.5萬頭,許多城市人均肉食定量每月隻有一斤,肉食供應緊張。在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國務院於一九七五年八月召開的養豬座談會,重申了“積極發展集體養豬,繼續鼓勵社員養豬”的方針。經過多方努力,一九七五年下半年,全國養豬存欄頭數回升,年底達到2.81億頭,比一九七四年的2.61億頭增長7.8%。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大力發展養豬業的通知》。這是十年來以中共中央名義發出的第一個關於發展養豬業的文件。文件指出,積極發展集體養豬,繼續鼓勵社員養豬的方針,是毛主席批準的現階段發展養豬業的正確方針,不能改變;鼓勵社員養豬的政策和獎勵辦法不要隨意變動。這一文件的指示精神廣為宣傳和貫徹執行後,使社員養豬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二)集體飼養業的比重增加,但效益不高。
集體養豬一直是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各級地方政府和人民公社及生產隊為此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益不高。一九六四年末在養豬存欄總頭數中,集體養豬比重占9.41%,一九七一年提高到18.5%。一九七五年推廣安徽省利辛縣小葉園生產隊集體養豬經驗後,在全國又一次掀起了興辦集體養豬場熱潮。一九七六年集體養豬的比重達到了21.5%。
集體養豬場中,有一些管理得好、經濟基礎好、經營得當的豬場,在飼養母豬為社員提供仔豬、扶持社員發展養豬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多數集體豬場經營管理不善,對飼養員的報酬不盡合理,生產積極性不高,加之飼料缺乏,技術守舊,以致普遍存在飼養成本高,經濟效益差的問題。例如:上海市一九七七年統計,在集體畜牧場中,經營有盈餘的隻占41%。湖南省寧鄉縣,一九七五年先後興辦公社(500頭以上)、大隊(100頭以上)、生產隊(30頭以上)三級集體養豬場8700個,當年集體養豬達27萬頭,占全縣年末豬存欄總頭數的40%。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後來大部分豬場關閉了。
在這一期間,由於城市禽蛋供應緊張,也為發展現代化、集約化養雞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
根據一九七五年《中共中央關於大力發展養豬業的通知》的精神,北京等城市開始建立機械化養雞場、養豬場以及與之配套的飼料工廠。為了發展城市郊區養豬和養雞,經鄧小平批準,國家撥出5億斤糧食專門用於解決城郊機械化養豬、養雞飼料問題。在鄧小平、萬裏等中央領導人的關懷和有關部門支持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組織了生產、科研、院校、設計等幾十個單位的大量專業人員,應用了援外建設工廠化養雞場的經驗,使城市郊區現代化蛋雞飼養業的建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也開展了工廠化養豬的實驗。
集體飼養的耕畜,由於勞動報酬不落實,繁殖成活幼畜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因而繁殖率、成活率不高,發展緩慢。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六年十年間全國大牲畜平均年遞增率隻有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