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1 / 3)

農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中國農區,通常指中國東南和中部以農作物栽培為主的地區。根據一九八七年統計,包括河北、山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台灣、貴州、雲南、陝西、北京、天津及上海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農牧交錯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甘肅、寧夏6個省、自治區的一部分。農區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地麵積共計291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31.17%;6個農牧交錯區的省、自治區土地麵積約為181萬平方公裏,占19.34%,農區和農牧交錯區共計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一半。但是,農、牧地帶沒有絕對的界線,農、牧用地交錯分布,並且經常發生變動。

一九八七年農區和農牧交錯區有耕地13.08億畝,草地18.09億畝(台灣省未統計在內,下同),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和草地麵積:農區分別為1.12畝和1.41畝,農牧交錯區分別為1.79畝和3.58畝。

農區發展畜牧業具有自然、經濟、市場和技術方麵的優勢,諸如:氣候和自然環境適於多種家畜、家禽生長,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有豐富的農副產品作飼料;草山、草坡、林間草地可以放牧,灘塗可以割草養畜;湖泊、塘、壩等可以養水禽或種植水生飼料;沿海地帶有大量的水產下腳料可供製作魚粉等飼料;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科學技術水平比較高,飼養管理比較精細;食品工業、畜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利於畜、禽產品的開發利用。因此,廣大農區曆來是中國畜、禽產品的重要產區,每年都向社會提供大量的畜、禽產品。

一、農區畜牧業的特點

農區畜牧業具有不同於牧區的特點。

(一)農、牧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農區的農民主要從事農作物的種植,傳統的家畜飼養方式,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飼料。雜糧、碎米、秕穀及糠、麩、餅粕等是畜、禽的精飼料。綠肥作物、殘次瓜菜以及水生植物等是畜、禽的青粗飼料。油菜、棉花、紫雲英和果樹、蔬菜等許多蜜源植物的花蜜、花粉,既是蜜蜂的飼料,又能通過蜜蜂授粉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畜牧業為農業提供了大量的畜力和有機肥料。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絕大部分農田依靠畜力耕種。盡管從七十年代後期起,農業機械化程度有較大提高;但是迄今大多數地區農業生產仍然是牛、馬、機相結合,以畜力耕作為主。據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在9.08億畝耕地中,機耕麵積為3.56億畝,僅占39.2%,其餘靠畜力耕作。農村運輸、打場、碾磨等許多農活也主要使用畜力。畜、禽糞尿是農家有機肥料的主要來源。五十年代中國化肥處於開始推廣階段,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不到0.5公斤,一九八五年增加到16.8公斤,其中66.6%是氮肥,磷、鉀肥不足。農作物肥料來源靠的是以家畜糞尿為主的廄肥。據國家統計局對中國畜糞資源有機質概算,各類家畜平均每頭每年可提供有機物質(幹重)分別為:豬162公斤,馬、騾67公斤,牛522公斤,羊56.6公斤。按此計算,以一九八八年為例,農區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年底存欄豬2.46億頭,牛6162.4萬頭,馬、騾、驢1269.8萬頭,羊6138.4萬隻,全年可回收有機物質(幹重)763.1億公斤,平均能為每畝耕地提供有機物質84.1公斤,相當常用氮肥20公斤、磷肥14.3公斤和鉀肥5.7公斤。農、牧結合還起著降低生產成本,用地和養地結合的作用。在農作物布局中,有計劃地安排種植一部分豆類、豆科牧草及綠肥作物,既可培肥地力,又可增加糧食、油料及飼料生產,這是富有中國特色的農牧結合的傳統經驗。南方稻田養鴨采食害蟲、雜草,排糞肥田,這一成功經驗,一直在推廣。湖北省公安縣七十年代推廣稻田養鴨,全縣68萬畝水稻田養了68萬隻鴨,實現了稻、鴨雙豐收。八十年代,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慶陽黃土高原試驗站,在任繼周教授的指導下,對農牧結合進行了科學試驗和總結,即興辦草地農業,也叫“土地—植物—動物”三位一體的有畜農業。它把種草與養畜、養地結合起來;再把農業、畜牧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結合起來,增加農業生態係統的多樣性、豐產性和穩定性。甘肅省畜牧廳總畜牧師王無怠和省農科院總農藝師王寶善主持的“全省草田輪作種草養畜試驗示範研究”,從一九八五年三月開始,至一九八八年八月結束,在全省11個地(州)、半數以上的縣共建立試驗點184個,示範戶10908戶,普遍實現了“五增”,即草增、畜增、肥增、糧增、收入增。一九八七年示範戶共種草60924畝,比一九八四年增加了89.4%,達到人均1畝。一九八七年同試點前的一九八四年相比,試驗示範戶生產的糧食總產量和畝產分別提高17.5%和18.3%,豬、大牲畜、羊、雞和兔的年末存欄頭數分別增加了31.87%、39.28%、1.11倍、2.09倍和1.98倍;農牧業總產值、戶均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了94.5%、90.93%和69.2%。同期內試驗示範戶的平均生產水平和全省農戶平均生產水平相比,糧食畝產高1.7倍,人均產糧高1.35倍,戶均存欄豬、大牲畜和羊分別提高32.67%、52.5%和3.13倍;戶均產值高3.39倍,人均純收入高1.18倍。由此可見農牧結合的優越性。種草養畜發展草地農業,是黃土高原防止水土流失,實現良性生態循環,發展農業生產的根本出路。

(二)畜、禽種類多樣,以豬為主,飼養方式以舍飼為主。

農區飼養的畜、禽種類比較多,豬、牛、羊、馬、驢、騾、雞、鴨、鵝、兔、蜜蜂等都有,多數地方以養豬業為主。農區從南到北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形、氣溫、雨量差異很大,畜、禽種類和品種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例如,水牛分布在長江以南,綿羊多在長江以北;平原以飼養豬、禽、牛為主,丘陵山區以飼養豬、牛、羊為多。新中國成立以來,農區的豬和家禽發展比較快,牛的發展比較慢,羊則時升時降,很不穩定。飼養方式以舍飼為主。農區除了少數地方放牧地比較多,實行舍飼和放牧相結合以外,大多數地方牛有欄,馬有廄,豬、羊有圈,雞有籠,鴨有棚;夏防暑,冬防寒,飼養管理精細。

(三)經營分散,規模比較小。

農區畜牧業作為家庭或集體副業經營,利用輔助勞動力和農副產品或餘糧飼養畜禽。社員家庭養畜分散經營,集體養畜規模比較小,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比較低。據一九七八年統計,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公社共有388.3萬個生產隊,集體養大牲畜5055.5萬頭,平均每個生產隊13.02頭;集體養豬3928.9萬頭,平均每個生產隊10.12頭;集體養羊2515.5萬隻,平均每個生產隊6.63隻。社員養豬1.65億頭,平均每戶1.23頭;社員養羊3761.1萬隻,平均每戶0.28隻。一九八七年底統計,農民家庭平均每戶飼養大牲畜0.54頭,羊0.47隻,豬1.73頭,家禽12.3隻。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農區畜牧業正逐步由自給半自給的副業生產向商品化的相對獨立的產業發展。專業戶、經濟聯合體應運而生,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專業戶養豬,一般年出欄肉豬30—50頭,多的上百頭、千頭;養肉雞年出欄2000—3000隻,多的達萬隻以上;養蛋雞500隻左右,多的上萬隻;養鴨1000—2000隻;養奶牛5—10頭。大批專業戶把畜牧業當成了主業。國營、集體經營的畜牧場,則規模更大些,農區畜牧業分散、規模較小的特點正在變化;但是,總的來說,這類較大規模的飼養場還是少數。

二、農區畜牧業的經濟地位

(一)城市、工礦區肉、奶、禽、蛋的供應大部分產自農區。

一九八七年農區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飼養的豬、禽、兔、蜜蜂分別占全國總數的71.9%、81.2%、76.2%和73.4%;飼養的牛、山羊分別占全國牛、山羊總數的64.9%和62.2%;農區和農牧交錯區肉類產量分別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71.8%和24.3%;奶類產量分別占43.O%和32.3%;禽蛋產量分別占77.4%和19.7%。

一九八七年全國畜牧業產值為1065.78億元,其中農區畜牧業產值占73.1%。

(二)畜產品加工業原料和出口貨源主要來自農區。

農區畜牧業的發展,為中國的畜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皮革工業、醫藥工業等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促進了這些工業的發展。例如,河南省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先後建立大、中型肉類聯合加工廠27座,年屠宰加工能力為777萬多頭;興建乳品加工廠35座,年加工能力為1.45萬噸;毛紡廠55座,紡錠5萬枚;國營製革廠17座,一九八四年生產牛皮40多萬張、山羊板皮983萬張、豬皮54萬張;裘皮廠11座,一九八四年加工裘皮5萬張、猾子皮60萬張、兔皮200萬張,製革工業年產值達2.5億元。江西省隨著養鴨、養鵝業的發展,到一九八六年底已建立羽絨廠55家,加工原毛能力為1.5萬噸。據49家羽絨廠統計,一九八七年羽絨工業產值3億元,出口創彙1700萬美元。羽絨工業已發展成為江西省20個拳頭工業之一。一九八七年,全國商業、供銷部門收購的肉豬為1.8億頭,菜牛為665萬頭,菜羊3264.9萬隻,鮮蛋232.4萬噸;牛皮665萬張,山羊皮2648.9萬張,豬皮8250萬張,這些產品主要來自農區,為食品和輕紡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農區還是中國畜產品重要的出口基地,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11個省每年供應香港、澳門活豬約250萬頭,占港澳市場所需活豬的90%左右。江蘇省年出口分割肉、白條肉3萬噸左右,約占全國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中國豬鬃、兔毛、兔肉、羽絨、豬腸衣、蜂蜜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一九八七年出口豬鬃噸、兔毛4778噸、凍兔肉20545噸、豬腸衣12123噸、羽絨19527噸、蜂蜜66831噸,貨源主要來自農區。

(三)飼養畜、禽、蜂是農區農民致富的重要門路。

農民飼養畜、禽和蜜蜂,產品除自食自用外,將多餘的出售,獲得現金收入。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畜牧業正逐漸成為致富途徑之一。據一些地方調查,一九八六年養1頭豬可以獲利二三十元,養1隻蛋雞1年可獲利五、六元,養1隻肉雞可獲利一、二元,養1頭奶牛可獲利五六百元,養1群蜂可獲利幾十元到一二百元。在一部分農民中,畜牧業成了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一九八七年,農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經營純收入中,牧業收入占第二位。(見表)

發展畜牧業,是許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捷徑。“遠抓林,近抓牧,當年見效禽、蜂、兔”。一九八○年以來,一些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畜牧業,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甘肅省定西縣,素有“苦甲天下”之稱。一九八二年以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四年累計種草木樨72萬畝,人均2.1畝,造林77萬畝,人均2.3畝;有80萬畝荒山溝得到治理,初步改變了燃料、肥料、飼料“三料俱缺”的狀況。一九八六年六月同一九八二年相比,大牲畜發展到9.23萬頭,增長46%;養豬14萬頭,增長60%;養羊18萬隻。戶均達到1.4頭大牲畜、2.2頭豬、2.7隻羊和6.3隻雞。一九八五年,全縣提供商品牛1040頭、羊2.25萬隻、豬5.96萬頭、雞10萬隻。畜牧業產值由一九八二年的878萬元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2135萬元,增長1.4倍。全縣種糧麵積由一九八二年的151萬畝減少到一九八五年137萬畝,而糧食單位麵積產量卻由一九七八年平均畝產47.7公斤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92.5公斤。一九八五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46元,縣財政收入為1030.7萬元,比一九八三年翻了一番。這個全國聞名的窮地方,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