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牧區係指利用天然草原,采取放牧方式,經營畜牧業取得產品為主業的地區。中國牧區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西部、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祁連山以西、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一九八五年統計,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的牧區有119個縣(旗),半農半牧區有147個縣(旗)。一九八六年末,牧區、半農半牧區總人口3831.4萬人,其中牧區1092.7萬人,半農半牧區2738.7萬人。牧區麵積36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37%。內蒙古、西藏、青海、新疆4個省、自治區的牧區麵積分別占本省、自治區土地總麵積的66%、81%、96%和50%,四川、甘肅兩省的牧區麵積各占本省土地總麵積的30%以上。
牧區是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溫克等10多個少數民族人民聚居的地區,也有不少漢族居住在這裏。畜牧業是牧區人民的主業,是廣大牧民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社會經濟的支柱。
一、牧區的特點
(一) 自然條件複雜,畜牧資源豐富。
牧區年日照時間一般在3000小時左右,紫外光線強,光能充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50—400毫米之間,一部分地區在250毫米以下。地區內有終年冰雪覆蓋的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崗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天然固體水庫”,冰雪消融形成的河水可供灌溉和人畜飲用;地下水也比較豐富,青海、新疆、內蒙古地下水總儲量共約為700億立方。牧區山脈縱橫,崗巒起伏,地形複雜,幹旱荒漠、低穀、盆地和平川交錯其間,為畜牧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小氣候。
天然草原麵積遼闊,據一九八七年統計,全國草原麵積45.1億畝,占國土麵積的31.5%,其中可利用麵積為35.0億畝。草地類型多樣,共有7大類,22個亞類,有各類牧草3000多種,人工栽培牧草數十種。許多種牧草產量高,抗逆力強,營養豐富。此外,還分布有屬於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數十種,名貴藥材和珍貴經濟植物數百種。
牧區人民在長期生產活動中,馴化和培育了適應各種不同類型草原環境的牲畜品種100多個,其中有許多是優良的品種,例如,蒙古馬、伊犁馬、焉耆馬、三河牛、錫尼河牛、高原犛牛、雙峰駱駝、新疆細毛羊、烏珠穆沁羊、阿勒泰羊、庫車羊、藏綿羊、藏山羊、白山羊等。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茨蓋羊、考力代羊、波爾華斯羊、瑞士褐牛、西門塔爾牛等也在不同地區適應和繁衍起來。
(二)生態環境脆弱,生產不穩定。
牧區在可利用草原麵積中,除河穀平原區約占20%的草甸草原外,大多位於高寒地帶,受大陸性氣候的製約,冬季漫長,一般達六、七個月;雨量少,風沙大;無霜期短,自然災害頻繁。在不同的物候期,牧草營養成分差別很大。在自然放牧條件下,牲畜夏季複壯,秋季抓膘,到十一月中下旬開始掉膘,闖過冬春關,羊的體重下降三分之一。據新疆對阿勒泰大尾羊的測定,當年羔冬初體重達37公斤,來年春末隻剩25公斤。傳統的草原畜牧業循環往複地出現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惡果。“靠天養畜”造成了牧區畜牧業生產不穩定。過去,牧區每隔十至十二年就出現牲畜數量周期性下降現象。例如,內蒙古自治區一九四七至一九八七年,四十年間牲畜出現過5次大起大落,5次小起小落。一九五二到一九八六年累計,全區死亡大小牲畜8357.4萬頭(隻),出賣9631.5萬頭(隻),自食9341.3萬頭(隻),大體上各占三分之一,足以說明牧區畜牧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三)畜牧業曆史悠久,經濟基礎薄弱。
廣大牧民,長期以來在利用天然草原發展牛、羊、馬、駝等草食動物的曆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牲畜和利用、建設草原的經驗。但草原建設和其他生產設施還很差。根據對內蒙古、新疆等一些牧區的調查,多數牧民的收入增長不快,收支相抵後,能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多。草原的保護工作也做得很差。隻有少數國營牧場和現代化草場建設試點開始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經營草原和牲畜。有的地方曾經著手進行了某些建設和改革,但是,由於設施不配套和管理水平低等原因,經濟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四)交通不便,文化不發達。
多數牧區縣(旗)不通鐵路,有些鄉連公路和電話也沒有。青海省牧區至一九八六年底還有9個縣無電,23個鄉不通公路,45個鄉不通電話。交通不便,運輸困難,運費較高,信息不靈,流通不暢。牧區地廣人稀,長期遊牧,教育條件差,牧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大。據新疆自治區一九八六年統計,牧區文盲、半文盲占12歲以上人口的30%,在30—40歲牧業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高達40%左右;青海省牧業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4%。閉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較低的文化程度製約了牧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牧區的地位和作用
(一)牧區是牛、羊生產的重要基地。
據一九八六年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寧夏5個省、自治區統計,存欄牛、羊的頭數分別占全國的19.6%和51.4%,生產的牛、羊肉分別占全國的29.9%和46.5%,即將近三分之一的牛肉和二分之一的羊肉產自這些牧區省、自治區。長期以來,對解決一部分大、中城市的牛、羊肉供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牧區是毛紡、皮革等工業原料和出口畜產品的基地。
綿羊毛、山羊絨、綿羊皮等主要來自牧區。據一九八七年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4個省、自治區統計,綿羊毛、山羊絨產量分別占全國的60.5%和63%。駝毛和犛牛毛則全部來自牧區。牧區為皮革工業提供的牛、羊皮數量也很大,一九八六年9個牧業和半農半牧業省、自治區收購牛皮179萬張,占全國牛皮收購總量的30.5%,占全國為皮革工業提供牛皮總量的56%;提供綿、山羊皮2300萬張,占全國為皮革工業提供綿、山羊皮總量的36%。牧區每年為國家提供出口的畜產品達140多種,其中凍牛羊肉、活牛、活羊、羊絨、駝毛、裘皮大衣、山羊板皮和牛、羊肉罐頭以及毛紡織品等,在出口換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例如,在七十年代末,新疆外貿部門每年畜產品收購額占全自治區外貿收購總額的60%(不含毛紡織品);內蒙古自治區一九八五年全區出口物資換彙1.44億美元,其中畜產品和以畜產品為原料的紡織品換彙額占三分之一以上。
(三)牧區蘊藏著開發的潛力。
全國人均占有草原麵積4.25畝,遠比人均占有的耕地為多。充分開發利用草原的潛力,發展草食家畜,以草換肉、奶、毛、皮,對於增加肉食供應,增產工業原料,發展牧區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草原畜牧業的生產率很低。據一九八七年統計,每百畝可利用草原平均年產肉24.59公斤、毛3.02公斤、奶26.93公斤,共計46.83個畜產品單位〔每1公斤胴體重作為1個單位,乳脂率為4%的奶每10公斤為1個單位,每1公斤羊毛(淨毛)相當於13個單位〕。八十年代以來的草原改良和建設實踐證明,將部分天然草場加以改良和建設後,做到3—5畝人工草場養1隻羊,或15—25畝養1頭牛是可能的。
(四)牧區是工業品的廣闊市場。
隨著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廣大牧區對工業品的需求量增大,無論是畜牧業生產上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或牧民生活用品,都已經遠遠超出了糧食、鹽、布匹、糖、茶、百貨、五金等與活畜、皮毛等交換的傳統範圍。牧業機械、獸醫藥品、飼料添加劑、化學肥料(包括微量元素)、電器、塑料薄膜和其他生產需用的物資,以及文化生活用品等,牧區都有著廣闊的市場。
(五)發展牧區畜牧業是鞏固民族團結的基礎。
中國牧區多在內陸邊疆地區或窮困山區,由於曆史和地理方麵的原因,這些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中原以及沿海地區比較,屬於不發達地區。發展畜牧業生產是繁榮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牧區是邊陲要地。發展牧區畜牧業,有利於開發邊疆、建設邊疆,有利於增強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和鞏固國防,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昌盛。
三、牧區經濟政策的變革和畜牧業生產的變化
新中國建立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牧區工作,從多方麵努力,促進畜牧業生產的發展。近四十年來,中國牧區畜牧業經曆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
一九四九到一九五七年,是中國牧區畜牧業恢複和發展的階段。據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5省、自治區牧區、半農半牧區統計,大牲畜和羊的頭數,一九四九年為1905.9萬頭(隻),一九五二年達2723.5萬頭(隻),增長了42.9%;一九五七年發展到4323.3萬頭(隻),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58.7%。內蒙古自治區,一九五二年大牲畜和羊的總頭數是一九四九年的1.64倍。青海省牧區,一九五七年大牲畜和羊的總頭數是一九五二年的1.8倍。
人民公社化時期,大量開墾草原,造成了土地沙化,冬季草場減少,又無補飼,導致畜牧業大幅度減產。青海省,一九五七年有大牲畜和綿、山羊1633.2萬頭(隻),一九五八年減少到1090.4萬頭(隻),減少了38%,隻相當於一九五二年的水平。之後,貫徹中共中央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政策,不同程度地糾正了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一些“左”的錯誤,使生產秩序逐漸走上軌道,畜牧業生產重新得到了發展。據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寧夏、黑龍江、吉林、遼寧10個省、自治區(以下簡稱10個省、自治區)牧區、半農半牧區統計,大牲畜和羊的頭數,一九六五年達到7394萬頭,比一九五七年增加45.4%。由於國家對西藏實行了更加寬鬆的政策,從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五年,全自治區牲畜總頭數從974.24萬頭(隻)增加到1655.8萬頭(隻),增長69.9%。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恢複與調整時期牧區許多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進行了錯誤的批判,提出“割資本主義尾巴”、“牧區向農區過渡”、“牧民不吃虧心糧”,大量開墾草原等等,使牧區畜牧業再次蒙受損失和破壞。據一九七八年10個省、自治區統計,牧區、半農半牧區大牲畜和羊的頭數為8386.5萬頭(隻),僅比一九六五年增長13.4%。內蒙古和新疆兩個自治區大牲畜和羊的總頭數分別比一九六五年下降8.9%和10.6%。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區波及較輕,大牲畜和羊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六五年分別增長48.3%和24.7%。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人民政府遵照中共中央的決策,在調整畜牧業所有製結構、改革管理體製和經營形式等的同時,還製定和推行了一係列搞活牧區經濟、發展畜牧業生產的方針和具體經濟政策。如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從本區的實際出發,確定了“以牧為主,農林牧結合,因地製宜,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的方針,從各方麵加強畜牧業工作;鼓勵和扶持牧民勤勞致富;實行免征牧業稅,提高畜產品收購價格,並於一九八五年對畜產品取消了派購,實行多渠道流通。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三日國務院批轉的《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牧區要實行以牧為主、草業先行、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的方針。”同時還指出:“要把草原建設納入國土整治規劃和國家農業基本建設規劃中去,逐步增加投入,有計劃地建設一批圍欄草場和人工改良牧場。”並且強調:“牧區要穩定和完善草場公有,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戶有戶養;服務社會化和專業承包,包幹分配等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這一係列方針、政策和規定,正在實際工作中逐步落實,推動牧區畜牧業的發展。據一九八八年底統計,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4個省、自治區大牲畜的存欄數達2472萬頭,羊8810萬隻,豬、牛、羊肉產量為86.14萬噸,綿、山羊毛絨產量為13.34萬噸,牛奶產量90.88萬噸,比一九七九年分別增長11.5%、9.3%、70.7%、47.9%和184.6%。
四、牧區畜牧業生產條件的改善
(一)草原管理和建設。
長期以來,由於片麵追求牲畜頭數,對草原的保護和建設很差,牲畜超載過牧,造成草原嚴重退化。據不完全統計,四十年來,水草豐盛的草原被開墾麵積達1億畝,沙化、堿化、退化麵積累計達7億畝,蟲、鼠為害麵積約1億畝,因缺水不能充分利用麵積約11億畝。和五十年代中期比較,七十年代末各類天然草原產草量分別下降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牧區草原麵積雖大,但多數草場載畜能力低,畜多草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冬春草料不足是牧區畜牧業生產最薄弱的環節,因此,需要加強草場建設,特別是冬春草場的建設,以提高草場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