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崇拜心理(1 / 3)

金錢崇拜心理

金錢不僅僅是一般的好價物而且是一種天所不能的“神物。”崇拜金錢的人這樣認為。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一劇中,曾塑造了一個徹底的太世者,名曰泰門,他散盡千金為新朋,千金已被社會無情地拋棄、昔日最親密的人,榨幹他的錢袋後視他如糞土。於是他逃離社會,在遠離人群的荒野裏放聲詛咒金錢。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隻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為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嘿,這東西會把你們的祭司和仆人從你們的身邊拉走,把壯士頭顱底下的枕墊抽去;這黃色的奴錄可以使異教聯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咒詛的人得福,使害得灰白色的癩病的人為眾人所敬受;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禮;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好使她尊容會使身染惡瘡的人見了嘔吐,有了這東西分會恢複三春的嬌豔……

馬克思曾高度讚揚這段人物台詞,讀過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人都熟悉這段台詞,但是現在讀來,感覺卻大不相同。不獨是對金錢的能量有了更深的切實體會,對金錢的功史功能也會有新的想法。現在,人們是否像泰門那樣高聲詛罵黃金,也許有人詛罵的隻是自己沒能弄到更多的金錢。

是的,目前的必革開放的大潮中,一股不知是什麼時候悄然興起的“金錢崇拜”的浪潮,正嚴重地腐蝕著人們。看來,對於“拜金狂潮”的興起,最好的辦法是冷靜地分析其心理機製這有助於人們理智地對待金錢。

拜金主義人生觀,是把獲得金錢作為人生最高目的和人的唯一動力的人生觀,即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國西晉時期的魯褒在《錢神論》中說:“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這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死。”拜金主義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獲得金錢,為金錢而生活,為金錢而奮鬥。

拜金主義人生觀剝削階級利已主義世界的表現,它在以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目前,拜金主義的意識在一些人的頭腦中還難以消失,有人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有人宣揚“為了向前看,就必須錢看”。“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是必須予以反對的。但是,反對“一切向錢看”,並不是反對金錢,因為金錢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要反地的隻是為了金錢而不顧國家和集體益的思想和行為。

人們也許都記得列寧所說過的那句話,即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會用黃金去砌廁所。但是有多少人能相信這句話會成為現實呢?人們之所以存有這話疑問,主要是囿於目前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金錢的確還不那麼充裕。而且還有更重要一點是目前現實社會生活中金錢分配的嚴重不均。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是人人都唯利是圖能解決呢?還是人人都默默地為社會多做貢獻能解決呢?在這種關鍵的選擇中,有人選擇的是後一種。

在人類的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有識之人,他們的金錢觀是永遠值得稱頌的:著名作家柳青,把16萬元稿費全部捐獻給農村的公益事業。他說:這個人類進步文學人士的優良傳統,不是哪個作家特有的優秀品質。而正是這樣一位作粗,自己本人卻過著發清貧的生活。1961年有人到他的生活基地皇甫村看望他時,無意間看見他的愛人馬葳和孩子們圍著一口大鍋,每個捧個碗,蹲在地喝菜粥,沒有幹糧,沒有妙菜。當來人問柳於:你生活這樣窘迫,為什麼還要把《創業史》第一部的16萬多元稿費全部捐獻給皇甫村人民公社呢?!留下一些改善家庭生活不好嗎?柳青的回答是相當自然的:你想想,我身在農村,生活在農民之中,誰都知道我寫書,今天出書了,拿巨額稿費,揣進自己腰鋸改善個人的家庭和生活,農民會怎麼想呢?他們會說,這老漢住在這裏寫我們,原來也是為了自己發財呀!如果這樣,我還怎麼在皇甫村住下去?《創業史》還能寫下去嗎?這是何等坦誠的語言,字字句句都飽含著人生世間那泥士的芬芒啊!

*金錢崇拜心理的幻覺性

對金錢的崇拜是一種非理性的睛現。對金錢的迷戀和成癖,主要是基於金錢崇拜的幻覺心理。在一引進人看來,金錢不僅僅是一般的等價物,而且是一種無所不能的神物。這正如中國俗語所言:“有錢能使鬼推磨。”倒不是讓鬼來推磨,而是想讓誰來推磨誰就來推磨,隻要給錢就行。果真如此嗎?回答是否定的。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基於對金錢的崇拜心理而滋生出來的一種幻覺。他們是把金錢作為無所不能的上帝所崇拜的,以為隻要真誠地相信金錢這個上帝,就可以用金錢買到一切,可以決定一切,甚至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金錢可以買到一切

金錢作為商品的一種等價商品,金錢是可以統統買到的。但這並不等於金錢可以買到一切,也許可以買到一切是從可以買到一切商品幻化而來的,但這畢竟一種幻覺。凡是商品之外的,如友誼、愛情、理想、信念、道德、才能、智慧等等,都是金錢所根本不可能買到的。

有人也許會根據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不正之風指出,正是因為金錢,才使如今的人情像窗戶紙一樣薄,連親戚,甚至於一家人辦事都要動錢,不動錢也要動物。輒有人會指出,目前的人際勻往就是靠金錢開路,有了錢什麼事都能順順當當地辦成。這些問題其實正是金錢崇拜心理產生的迷人的幻覺,即“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的表現形式。現實生活中確有人能用金錢買通一些人為其辦事,但是,這些人也僅僅是那些將自己本身當成商品出賣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人。那麼是否是因為金錢使人情薄了起來呢?顯然不是。不管是新朋友好,一家人好,如果辦事來也要動錢,那也無疑是親朋中,甚至是一家人中也確有人把自己當作商品在出售。按照商品交換的曆史發來看,或是按照商品交換的一般程序來說,都應當是先有作交換用的商品,而後才能通過一般等價物來進行交換。社會風氣如何,與金錢本身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金錢隻作為一般等價物出現的商品交換中,它並不能改變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前所未有的追求財富的大潮,正席卷著每一個人。以至於常常有人捫心自問:“我每月賺多少,才能活得像一個人?”如果按照“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的金錢崇拜心理的幻覺來回答,那就是賺多少錢都不夠,如果能夠正視金錢,不受金錢崇拜心理的幻覺影響,那就能夠相信人世間最寶貴的是真情,而不是金錢。

*有了錢就可以使自己身價百倍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由人本身的內在價值所決定的,同時也有賴於社會機遇如何。與金錢根本沒有直接的聯係,那麼,為什麼金錢崇拜者會出現“有了錢就可以使自己身價百倍” 心理幻覺呢?問題就出在對身價的理解上,有人會將如下一些場麵中的人看成是身價百倍:

在一個窮鄉僻壤中,一身西裝,可以會使人身價百倍。而這身西裝是可以用金錢買來的。

在一個縣城中,能夠有一輛奔馳車,那大可以說是身價百倍的人物了。而車子也是完全可以用錢買來的。

在一個中等城市中,當一名縣團級領導,也可以說是身價百倍了吧!而這個位置也可以是用走後門送禮等弄到手的,而這禮品也是可以用錢買來的。

一個人如果能有一個高級職稱,也可說是身價百倍吧,可這個職稱也可以是用錢交換來的。

以上所舉,的確都是用金錢來買來的身價百倍。也許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可以用金錢買來的身價百倍,才使金錢崇拜心理產生了“有了錢就可以使自己身價百倍”的幻覺。那麼還有比這些要多得多,而又是上述的“身價百倍”所不能比擬的身價百倍是不能用金錢買來的。如真才實學、發明創造、理論建樹、道德修養、人間真情等等。這些,與用金錢買來的所謂“身價百倍”相比,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看來這幻想的產生,無非是犯了以點代麵,以偏概全,思維泛化的錯誤。

從傳統觀念上來說,亮出鈔票,是人們顯示地位和風度的典型方式。然而,你亮出多少鈔標才算是有地位和風度?在深圳的商業大廈有如下一些商品的標價:一雙皮10200元;一隻女式包12800元;一瓶法國香水:26600元;一枚金戒指:380000元;一件豹皮大衣:600000元。這些購物中的極品,會很強烈地刺激人潛意識中的金錢欲望,使金錢越發地散發出一種勾人心魄的幻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還願意到大商場中去一遍又一遍地去看那些自己根本買不起的商品;有些女人愛試穿別人的高檔服裝;有些男人愛填寫自己不可能去的旅行單。難道金錢的幻覺魔力就真的這麼大嗎?

*有錢就有幸福

幸福生活當然需要一定的錢來作為物質基礎和前提。但是,金錢與幸福二者之間並不構成無條件的必然聯係,也許金錢崇拜心理正是在邏輯上犯了推理的錯誤,才幻化出“有錢就有幸福”的幻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有了錢,動搖或破壞了原有的幸福的事實也是大量存在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就得出有了錢就沒有了幸福的結論。

某工藝美術廠有位女工,專畫鼻煙壺,20多年來練就了一手純熟的技術,可工廠每月最多給她後來退職單幹,每天畫5個鼻煙壺,直接賣給外商,圖案簡單的100多元一個,複雜的幾千元一個。一個月下來,收入3—5萬元是常事。現在,她花100萬元買了豪華住房,還開上了棗色的高級轎車。這也許正是:“造化無情擇物,春色亦在深山中。”一個普通女工,靠自己的勞動所得,有了錢,有了生活條件,她是幸福的。但是,同樣有是有了錢的人,非要以坐“皇冠”,赴豪筵,喝“人頭馬”,穿“老人頭”,出和舞廳,褻紅猥翠為幸福,這就勢必會走向反麵。

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過一句非常簡潔,又非常深刻的有關金錢的幸福的話:“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在古希臘的黃籍中曾有過一段非常形象的有關金錢與幸福的記載:古希臘傑出政治家梭倫,一次到撒狄會見呂底亞的國王克洛蘇斯。克洛蘇斯以為誰擁有最多的金銀財寶誰便是最幸福的人。於是他竭力用珍珠、寶石、彩衣、金飾之類,把自己打扮成儼然是最富有、最尊貴的形象,來與梭倫會麵,但梭倫見到他,絲毫沒有感到羨慕和驚奇。克落蘇斯內心感到,梭倫不能不認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不能不認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不能不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回答說: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特拉斯。特拉斯誠實,並熱愛祖國,為保衛國家獻出了生命,表現了光榮和勇敢。克洛蘇斯雖然對梭倫的回答很不滿意,但還是又問了一句:那麼,在特拉斯之後,還有沒有人比他更幸福?梭倫回答說:有,就是阿爾哥斯的克利奧比斯和比多。過兩個兄弟友愛、孝敬父母,超過了其他人。

幸福,一般是指人們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即人們取得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相對滿足的愉悅感受。而錢僅僅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原始社會早期沒有錢,錢在未來社會也將消亡。而幸福則要存地於人類社會的始終,是不能把幸福和錢相提並論、劃等號的。

禁欲主義當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生理需要的滿足是人的幸福的重要方麵,但人畢竟不同於動物,人的幸福內容是多層次的、豐富多彩的。人的幸福應該超越物質的束縛,開拓燦爛的精神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金錢崇拜心理的驅動性

人對金錢的崇拜心理主要的、最突出的是表現為對金錢的追求。這種表現形式開始時是人對金錢的千方百計的追求,到了一定程度,則又會表現為金錢對人產生的一種神秘的驅動性。這主要是因為,人對金錢的欲望是永無滿足的,一旦人有了追求金錢的欲望,並付諸於行為,那麼,這種心理俗望就很難再停止下來。在這時,金錢對人的控製會表現為一種強迫性的力量。也就是說,人一旦選擇了金錢作為奮鬥的目標,實際上也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甚至品德嫁給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