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欣賞式教育
教育摭談
作者:華曉球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非洲加納的庫馬西寄宿學校,有一位教師走進教室,手裏拿著一張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黑點。”這時,教師說:“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是一張白紙嗎?在今後的生活中你們可不要這樣啊!”
故事雖小,但寓意深刻,對我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頗有啟迪。
有人說,教師的目光是挑剔的。對於學生的優點和成績,他們往往一葉障目,視而不見;對於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他們則像戴著放大鏡般看得一清二楚。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也多少反映了教育教學中的一種不良現象:教師對學生批評得多,表揚得少,否定得多,肯定得少。
羅丹說得好,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比如,看一棵樹,我們隻要用欣賞的眼光,總能在這棵普通的樹上發現美。也許花不鮮豔,但是葉子碧綠,青翠欲滴;也許花和葉子不漂亮,但是枝幹長得錯落有致;也許花、葉子和枝幹都不美麗,但是它生長的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綽約多姿,也流露出了幾分美感。教師看學生也應該如此,他們每個人都有可愛之處,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欣賞的眼光,如果我們每天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長處,並且從心靈深處去讚美他們,那我們一定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的可愛。
有人說,教師最大的欣慰莫過於“桃李滿天下”,而陶行知先生卻告誡教師要“愛滿天下”。教育,說到底本身就是一項愛的事業,它是需要用“愛”來經營的。正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裏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陶行知先生當年任育才學校校長時,一次,一名女生數學考試時在一道題中少寫了一個小數點,被老師扣了分。試卷發下來後,她偷偷添上這一點,並找到老師要求加分。陶行知雖然從墨跡上看出了問題,但並沒有挑明,他滿足了該女生補分的願望。不過,他在那小數點上重重地畫上一個紅圈。女生明白了老師的意圖,慚愧不已。多少年過去了,當年那女孩已經長大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表示,那件事以後,她下定決心用功學習,並決心做個誠實的人。
沒有任何教育是建立在輕蔑和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教育是依靠懲罰和製裁來實現的。真正的教育隻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孩子的健康成長,如同栽培參天大樹,需要教師的悉心愛護和引導。有道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更何況各方麵都還不成熟的學生呢?看來,陶行知點到為止,不僅沒有妨礙學生認錯,反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做人。試想,假如陶行知先生當麵指出真相,結果會是怎樣?不是女生難抗壓力,被迫認錯,就是她抹不過情麵,死活不認錯。不管哪種結局,學生的自尊心都將受到傷害,師生關係再難愈合,更談不上對她有什麼教育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