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反思與對策(1 / 2)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反思與對策

教學在線

作者:王莉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能力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提倡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彰顯個性,張揚自我,將使課堂煥發生命的精彩。那麼,怎樣才能保證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呢?

一、平等交流是個性化閱讀的前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師既是教學目標的設計者,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是一位能與學生交換意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共同研討解決方法的參與者。教師不要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勇於放手,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要注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語言要親切自然,要放下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的架子去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交流,要以一顆博大的愛心去鼓勵學生,積極捕捉他們的閃光點進行表揚,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允許他們自由並充分地發表見解,允許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的課堂將不再沉悶,學生口動、心動、手動,師生互愛互敬,教學活動也將更輕鬆,更高效。

二、感悟文本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

生命的美麗在於它的不可重複性,在於它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每個生命個體對事物都有其獨特的體驗。《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有開放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允許學生對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說明,對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我們要珍視學生對教材、對問題的體驗、理解和獨特感受,使課堂閃爍出生命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橋》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老漢的言行,你們感受到他是個怎樣的人呢?”一石擊起千層浪。我沒有急於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學生說:“請大家再用心地讀讀這部分內容,細細體會,做好批注。”

經過認真思考、感悟,有的學生說:“老漢為了更多人的生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從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勇敢。”有的學生說:“老漢把自己的兒子從逃生的隊伍中揪出,說明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也有的學生說:“老漢為了別人的性命,犧牲了自己和兒子,從中我感受到老漢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還有的學生說:“老漢他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學生的詮釋獨到新穎,精彩至極。學生打開了思維的空間,交流中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充滿了活力,顯現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麗。

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發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性體驗。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會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還會出現很多錯誤。對此,教師不要輕易要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份交流,要學會“容錯”,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特別重要。正確引導學生創造性、探究性閱讀的要義還在於: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習慣於傾聽不同的聲音,分辨不同的觀點,從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培養他們民主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