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教學反思
治教經驗
作者:羅來躍
本學期的彙報課,我上的是《變形記》這篇課文。《變形記》是西方現代派鼻祖,奧地利表現主義大師卡夫卡的代表作。小說通過小職員格裏高爾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機器大生產背景下的西方資本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暴露了西方社會家庭關係的虛偽性及其利己本質。小說這一主題,生動地通過格裏高爾與家人關係的描寫,逐層深刻地揭示出來,從而撕破了籠罩在家庭關係上麵這層溫情脈脈的薄紗,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課餘,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覺得這是一堂不成功的彙報課。現將本節課的得與失總結如下。
首先,為了讓學生理解本文主題,了解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本節課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1)探究主人公變形及變形的原因;(2)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以上兩點都緊緊圍繞本文的主題展開。這一點與課標的要求是符合的,並且對問題的分析較深刻,這是本節課可取之處。
而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我對目標的執行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以下三方麵。
第一,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整節課下來,基本上是由我自問自答。像情節的回顧,應該讓學生來回答或者一起來回顧,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其他難度較大的問題,如變形原因的探究,也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由我來補充歸納,從而水到渠成地自然得出本文的主題思想。
第二,時間掌握不準。本堂課由於是彙報課,加之很多領導教師來聽課,導致我個人比較緊張,語速過快,且留給學生表現的時間不多,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學生在我教鞭的指揮下匆匆地學完了這篇課文。因此,課堂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現象。
第三,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名著的意義。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名著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它們往往有超越時空、指引現實、成為永恒的魅力。而這節課,我未能引導學生認識當前社會探究《變形記》的現實意義,從而未能很好地完成課標的要求。
孔子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我明白了,作為教師要想進步,不僅要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的特點,更要養成課後反思的習慣。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作者單位:江西省貴溪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