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聶帥的囑托
史海鉤沉
作者:楊輝宗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聶帥對家鄉農業生產的告誡與囑托。在江津為此而大力推行的農業措施中,化肥廠技改工程牽動人心,更得到國家在財政困難情況下的大力支持。今年5月14日,是聶榮臻元帥辭世20周年,筆者以親曆的視角作此憶文,以資紀念。
為聶帥囑托 技改工程係人心
1986年7月1日,已是87歲高齡的聶榮臻元帥在北京玉泉山住所親切接見了家鄉江津縣委書記辜文興一行,他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吃飯這件頭等大事,千萬不得疏忽啊。江津是一個大縣,你們要毫不放鬆地把農業,特別是把糧食生產抓好才行啊!”1989年4月26日,他在北京景山東街家裏接見縣委副書記唐昌放等同誌時又講了這樣的話。聶帥的多次強調和陳雲同誌關於“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告誡,都深刻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的戰略思想。
為了實現聶帥的殷殷囑托,幾年來,江津縣委、縣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1989年,縣裏決定從美國買回設備,對縣化肥廠實行技術改造,形成4萬噸尿素生產能力,增強支農實力,以實現企業增產、農民增收。為響應縣委、縣政府的決定,江津百萬農民積極行動起來,麵對資金緊張的實情,掏出自家腰包,以集資數千萬元配套資金的實際行動,支持化肥廠技改工程建設。
這項牽動百萬人心的化肥廠技改工程得到了重慶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為緩解資金問題,順利推動工程實施,市、縣黨政領導經反複磋商後決定,指派重慶市化肥礦山工業公司高級工程師胡慶生、江津縣經委副主任雷石強、江北氮肥廠幹部王遠厚3位同誌和我,帶著家鄉人民的重托,專程到北京向有關部門彙報,爭取對江津、江北兩縣以580萬美元在國外購買化肥設備的海關稅、增值稅進行全部豁免。其實,當時國家財政非常緊張,我們幾位同誌都深感此事難度很大,並沒有十足的把握,隻有硬著頭皮試一試。
1989年9月20日,我們4人帶著重慶市人民政府向海關總署的緊急請示趕到北京。前往重慶駐北京辦事處住下後,已是深夜,我即與聶榮臻辦公室秘書周均倫將軍通了電話。我告知了事情經過,請周秘書幫助我們,使請示能有一個理想的結果。我說:此事關係到重慶農業的基礎地位和聶帥家鄉的穩農增收,請務必關照幫助。當時,國家財力困難,有嚴禁亂開口子的規定。周將軍感到為難,答複稱“這件事不大好辦”,說:“我們這裏前不久,就是為這樣的事出過問題的……不過,重慶市政府有請示,按正規渠道報送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的。”
得國家支持 擔憂不再幹勁足
當晚通完話,我久久無法入睡,內心忐忑不安——如果請示通不過,那如何向家鄉人民交代啊!帶著焦慮,第二天一早,我又跟周秘書通了話:“昨晚我一夜都在想,我們引進化肥設備是遵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方針,是執行聶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教誨的實際行動,又是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不存在違紀的問題。”周將軍聽後說:“您在住地等一等,我想想再說。”我深信這位跟隨聶帥數十年、一直以來都把聶帥家鄉作為第二故鄉的將軍,對於關乎聶帥家鄉經濟建設這樣的大事,他一定會盡力協辦。果不出所料,1個小時後,周秘書主動打電話來了,他說:“我給國家計委甘子玉主任通了電話,他要你去一下。我還給甘主任寫有一封信,一會兒丁紹武同誌給您送來。”很快,丁管理員就把信送到了我的手上。
事不宜遲,9月23日,我們帶著周秘書的親筆信趕到位於三裏河月壇南街38號的國家計委,向甘主任進行了彙報:江津、江北兩個縣從美國引進設備,對化肥廠進行技術改造,均已列入國家計劃,兩個廠技術改造完成後,將成為重慶支農的骨幹企業,不僅能為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還能為重慶減少進口化肥節省大量外彙。而引進設備需要的國內配套資金,是靠農民、職工集資來解決的。正是為了緩解資金緊缺的困難,重慶市人民政府才請求海關總署和有關部門,參照國家對小化肥工業技改項目的優惠政策,豁免江津、江北購進國外設備的全部關稅、增值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