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雄的人 金子的心(1 / 3)

英雄的人 金子的心

文化沙龍

作者:汪大波

汪大漠,生於1916年5月,原四川省涪陵縣羅家廟(今屬重慶市長壽區雲集鎮)人。1937年前往延安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曆任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組織幹事、華東局黨校教育幹事、新四軍軍部特務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曆任華東野戰軍政治部巡視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直屬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教導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49年4月,在張愛萍同誌的領導下,參與接管國民黨海軍並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當時的名稱為“華東軍區海軍”)工作,成為中央任命的中國人民海軍第一任黨委五位委員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汪大漠曆任海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海軍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93年9月,重慶出版社出版了汪大漠創作及生活的《汪大漠詩文選》。2012年3月,汪大漠的夫人張建華及胞弟汪大波等人再次對該書進行整理並給予出版。

為了編輯出版《汪大漠詩文選》增訂本,近幾個月,我再一次通讀大漠兄這本出版於1993年9月的書,而且對其中一些重要篇章反複閱讀。每讀一遍,我的感受越深,被這些文章、詩詞中的思想和意境所吸引,一次又一次清楚而深刻地發現:大漠詩文中有許多珍貴的閃光點、有超前的真知灼見、有非凡的獨立卓行、有愛憎分明的充沛激情……

文學青年的敏銳與犀利

“這年頭實在太幽默了,讀書也是不該人幹的了。因為錯讀了書,多知道了一些道理,就必定是反動……無怪那些體麵的學問家也說:‘知識越多越反動’……正經的說讀書是人的權利。人尤其該有選擇讀書的自由。”這是1935年6月汪大漠寫在雜文《讀書的自由》中的話。他以諷刺譏笑的筆調,對20世紀30年代某些人散布“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濫調進行了揭露和抨擊。想不到30個年頭之後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四人幫”一夥也重彈“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老調,鼓吹“讀書無用論”,叫囂“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十年文革,大整知識分子、大批學術權威,扼殺了多少知識精英,摧殘了多少科技成果!大漠兄早在30年前就指出“知識越多越反動”濫調的荒謬,並且公開抨擊,由此觀之,應算是他超前的真知灼見吧。

20世紀30年代,正在中學讀書的文學青年汪大漠針對當時文藝界抄襲成風、陳詞老調泛濫的現象,以《文藝的失真》為題,公開批評和否定“洋八股”、“黨八股”之類的文章,大聲呼籲文藝“需要活的創造力,鋤除迂腐的濫調”。他在列舉了不少陳詞老調和抄襲現象之後說:“由此可證明我們中國的文人缺乏活的創造力……因而形成‘洋八股’、‘黨八股’之類的文章”,“盡都喊同樣的口號,盡都寫千篇一律的標語”。“我想,這種‘抄襲’的傳統思想不去掉,迂腐的調子不打破,活的創造力不建立,所謂偉大的文學作品是無法產生的。”特別需要提出的是,他寫作這篇論文的時間是1935年8月18日。早在那時,他就獨立思考,敏銳地公開提出反對黨八股,難道不是十分珍貴的閃光點嗎?

在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上,當時作為學員的汪大漠未經任何人示意和安排,完整地筆錄了毛澤東關於魯迅精神的講演並加以保存。1938年春季,他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等待工作分配的時候,又自覺地把筆記仔細整理成為文稿,送給武漢《新華日報》。因中共中央領導人文章未經審閱不便發表,汪大漠的稿件被退回。他隨即寄給了武漢《七月》雜誌,《毛澤東論魯迅》終得以發表。但在正文中,作者的名字“大漠”卻被誤排為“大漢”。隨後,汪大漠前往新四軍軍部工作。《毛澤東論魯迅》幾經報刊轉載,新中國後又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然而筆錄者“大漢”是誰卻成了一個謎。汪大漠本人也不向公眾“坦承”,因他記錄整理並發表文章的本意是出於對偉大作家魯迅先生的崇敬,出於一種曆史的責任感,而非出名。直至1981年《人民日報》刊載了唐天然《發表的經過》和胡風《一點回憶》的文章後,才落實了汪大漠發表該文的經過。那時不過22歲的革命青年汪大漠不僅有卓見,而且付之行動,我們稱之為非凡的獨立卓行,該是當之無愧吧?